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我的家鄉——歙東深山竦坑附近的幾個山村,有著獨有的尊老習俗——年前給老人送壽禮祝賀。開始享受子女給做壽送福禮的,最早從年滿五十的天命之年起,然后十年一次,只要老人健在,都要送肉面做壽禮。
送壽禮的,多是出嫁的女兒,或是其他的晚輩親戚。兒子與父母同一鍋吃飯,往往不在此例,負責在家迎來送往即可。自家父母的年齡,子女都是牢記心里;親戚長輩的年齡,自有老人清楚記得,叮囑禮尚往來。
壽禮,有的是要早準備的。做女兒的,那燈芯絨的布單鞋、棉鞋,入秋以來就要開始了,墊鞋底、納鞋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份銘記父母養育恩情的過程,養兒方知父母恩,一針一線都是報答。父母不同歲的,壽禮不能厚此薄彼,鞋子、新衣服一樣要有。老人一如小孩,要悉心呵護著。
年豬,養得肥肥的,在豬欄里,安逸地生活,眼睛都胖成一條線。殺豬師傅來了,它們成了主人家一年的肉。大塊的肋條肉,6斤,8斤,是送壽的專門禮物。女兒送給父母的,一般是8斤肉8斤面,還有荔枝桂圓、衣服鞋祙等等,多是8色禮,滿滿的一背簍;侄女外甥女們,依著老人年齡的大小,關系的遠近,4斤肉4斤面,或6斤肉6斤面;有的人家路遠,或是圖方便,包了干禮(人民幣)也可以。少不了,還有壽對和一斤糕。
過了臘八,逢著雙日,當年豬殺過以后,就要考慮當年拿壽的長輩。父母,七大姑八大姨,這個知天命、花甲子,那個古稀、耄耋,有的人家拿壽的多,一頭豬也就送掉半頭,真是“痛并快樂著”。其實,大家心里高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自己,將來也會老,也會有人送壽禮。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快樂,晚輩舒心。
壽對是必須的,它很重要。禮物是老人享受的,壽對是張貼給賓朋看的。壽對是專用的,村里的土裱畫師,買來壽星老兒或是松鶴延年之類的年畫,上下裱成一尺半左右的單條幅。如果是大女婿,則買氣派的中堂,上下的對聯上要寫一行小字表明親戚關系的稱謂,比如左聯上側是“岳父大人古稀大慶”,右聯下方寫“子婿誰誰率全家敬賀”之類,中堂下面有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大字。
年末的山村,天氣晴好的日子,如果看到路上人來人往,背簍里露出一截肋條肉,肉頂端一張紅紙加幾枝青柏葉點綴著,簍里是筒面,更有壽對壽聯橫斜其上,不用說,都是拿壽送壽的人。老人們都知道這一天,在家里候著親戚。家里的子女也早有準備,來而不往非禮也。過年要走動的常來往的親戚,都熟悉的,相應回禮的東西早已經安排好,頂市酥、芙蓉糕、紅棗寸金,不能讓客人背空簍回家。
過了臘月二十四,家里除塵、打掃之后,揀個好日子,開始掛壽對。五十歲的,還是個中年人,晚輩不多,掛的對聯寥寥;如果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則是掛滿堂前之后,還掛滿兩廂的墻壁,用紅線扣緊。堂前正中間是女婿送的中堂,兩邊分掛侄女、外甥女的,整個堂前顯得隆重而喜氣。正月初,親朋好友拜年,賞壽聯知親疏,更知老人的幸福。那些壽聯一直掛著,風吹破了太陽曬黃變色了,都掛著,直到老人的下一個壽到來,更換新的,或是老人去世才撤下。
時代變遷,送壽依舊,背著肉面去賀壽,是山村的美麗風俗。山村的年味,也因這壽禮來往,多了份親情和溫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