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年,章熙建來合肥開會,給我送了一本由他自著、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邊關冷月》。我退休賦閑居家,看書時間充盈,便坐下來靜心閱讀。這一讀讓我愛不釋手,欲罷不能,獲益良多。自我有生以來,算是一次密集而又愉快的精神旅行。
我與章熙建相識相交有三十多年了。他是小我幾歲的同一單位的共事戰友,也是經常參加部隊讀書班學習的同窗學友,還是見面無話不說、無事不談的知心好友。章熙建在部隊當過海防戰士、基層干部、軍校學員,干過領導機關的新聞、組織干事,擔任過師團政工領導。他雖沒有冠以專業作家的頭銜,但所寫的文學作品,并不亞于擁有專業之名的作家。章熙建這本洋洋灑灑三十余萬字,由九十篇文稿組成的集子,就有不少作品獲得過殊榮。其中《古堡的回聲》獲得“郭沫若散文隨筆獎”和“中國新聞獎”,《高地勘探》獲全國“忠誠之歌”優秀征文獎、《獵獵戰旗》獲“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優秀獎,《雪域的綻放》《靈魂的沐浴》《夢里金戈》入選《解放軍報》長征副刊優秀作品。
親身經歷是寫作的源泉,章熙建書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內容,均來自于其身所受,其目所見,其心所悟。軍隊這塊金戈鐵馬的綠色方陣,給了章熙建酸甜苦辣的軍營生活,給了他成長進步的人生階梯,也給了他從青春走向成熟的種種經歷。作為一名軍隊散文隨筆作者,把自己數十載的軍旅生涯,拿來進行具有思想與文學意味的觀照透視,并用自己手中富有熱度的筆,書寫為其所感知、領悟和激動的那一切,當屬軍人作者應有的才思、情懷和境地。進入章熙建視野的作品,無不都是在寫親歷的事,見到的物,產生的情,明白的理。說白了,章熙建的文學作品,不是當“二傳手”閉門創作出來的,而是現場一線的真實記錄。正是這樣,章熙建的多數作品具有不一樣的成色、深度和重量。
在章熙建的筆下,他的每一個作品,都反映出寫作的熱心、悟心和匠心,否則,彼時彼刻的軍人情思就不可能噴薄而出。有的故事雖平淡、純凈,但作者通過深入挖掘提煉,從小處、細處著眼,彰顯的就是軍人聽黨話、守紀律、有修養的精神緯度;有的平時雖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弱點,但作者通過寬廣宏闊的觀察與思考,采取看主流、看本質、看關鍵的思維,展現出來的就是在危難和關鍵時刻敢于擔當的軍人特質;有的認知和素材,雖不是新近出現發生,但作者進行反復認真地探索分析后,從新的角度、用新的手法描寫,昭示給人的就是軍人做好人好事的一貫風范。《邊關冷月》中,無論營盤冷月清寂的美感,還是邊關蒼涼壯闊的雄奇;無論鋪滿黃花的戰地,還是獵獵飄揚的軍旗;無論鋒芒畢露的槍刺,還是響徹晨昏的號角;無論恒久屹立的軍魂,還是濃厚難忘的鄉情;無論鋼澆鐵鑄的勘探高地,還是浪花環抱的海島哨所;無論激蕩人心的蓬勃豪情,還是感喟人生的一唱三嘆……都源自作者文心的艱辛耕耘,也折射出作者對文學寫作的情誼與個性。
章熙建《邊關冷月》中的文采也綺麗優美,其一篇篇散文隨筆,無不洋溢著他那靈動飛揚的文學、游刃有余的文筆和爐火純青的文功,這既是作者苦心造詣的結果,也給作品增添了魅力與光彩,還讓我這個幸運讀者如啜高山香茗、如飲陳年老酒,有一種不可多得的美、甜、樂的享受。當然,章熙建豐富多彩的才情文字,是一種自然大美,并沒有影響其對人和物內在的刻畫與抒發。
章熙建軍旅跫音的記憶讓我再次看到,其戎馬一生始終伴隨著一路風云,一路探索,一路收獲,并有著不平凡的閃光足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