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受氣候影響,今年合肥的桂花,在憋了一個月之后,終于姍姍而來;因疫情緩解,“長三角重點城市作家看合肥”活動亦如設想的那般,如期而至。
報到,領資料,辦入住,領房卡,進房間,放下包,簡單洗整,遂邀三五好友外出,準備去淮河路步行街看風景,品小吃;返回后,賞天鵝湖夜景。出賓館大門往右,一路香氣撲鼻,讓外地文友著實享受了一下合肥街頭桂花仙子的芬芳,而面對正在建設的合肥圖書館,同樣讓他們贊嘆不已。上了三號線地鐵,聽到“各位乘客,本次列車開往幸福壩”的語音提示后,他們更是欣喜:幸福壩,多好的名字,多美的寓意!是的,合肥醒了,而你們,我們,甚至他們,正好來了……
連綿的秋雨終于停息,溫暖的秋陽,讓人心情無比的歡暢。漫步長臨河老街,吳氏舊居、百年郵政、準提寺等古建筑的原色木門,雕花窗欞,曲線形馬頭墻,紅紅的燈籠,高懸的匾額,一一從眼前慢慢劃過,讓人恍惚間有了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步行六家畈,那些年代久遠的徽派建筑,精細的磚木雕刻,青磚灰瓦,齊山飛檐,無不顯示著這個古老村落曾經(jīng)的輝煌與榮耀。更可喜的是,伴隨新農村建設,再次讓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水鄉(xiāng)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赴中廟,登姥山,賞巢湖,游合肥濱湖濕地森林公園,無不讓人留連忘返;科技創(chuàng)新館、安徽名人館、中國聲谷,更讓人激情澎湃,久久回想。
風景就在身邊,而我常常錯過。2000年的“五一”,初次來到合肥,繁華的街區(qū)鬧市,僅僅停留在現(xiàn)在的一環(huán)以內。逍遙津公園,特別是節(jié)假日或周末,用摩肩接踵來形容,絲毫不為過。步行街的行人,絡繹不絕,川流不息,尤其是明教寺前的九獅橋,常常讓游客停下欣賞的腳步,一個個,一對對,一群群,拍照留影,歡聲笑語,遺憾的是,后來長江路改造,為了方便交通,不知移到何處。同樣,花園街的雕塑與秋千,成為老人和孩子的天堂,雖然南邊正對著省政府大門,依然讓許多人留下難忘的童年時光。而四牌樓的書店里,甚至店外,經(jīng)常可以看到沉浸在知識海洋的讀者,身影是那么美,時光是那么的慢。此時,紅星路上的那幅街景,突然闖入腦海。
記得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子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一生,愛一座城。因為熱氣,因為精美。不論遲早,無論快慢。那時,我租住在合作化北路與南淝河交口的西南角那個民宅,遠離市區(qū),價格便宜,交通方便,路的對面就是農田,而如今,早已不見了當時的蹤影。后來南遷,至合肥炮院東門的城中村——朱巷。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城市的煙火味,北入口處的那對老夫妻,無論風雨,守著兩個臺球桌,還有擺在地上的鞋墊,謀生。西南角出口處,那對賣水果的小夫妻,忙碌的身影無暇顧及讀書的孩子,寒風中趴在小凳上寫作業(yè)的小女孩的那雙被凍得通紅的手,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當然,我也觀賞了科大的風景,沿著黃山路一直往西走到盡頭,就是現(xiàn)在的潛山路,順道還光顧了炮院和電院。再后來,移居包河苑,那時的繁華大道叫緯二路,一到夜晚,路燈昏暗,行人稀少,南側的農田依稀可見夏日的流螢,冬日的黑暗與陰冷。假日或周末,扛著幼兒,到駱崗機場,隔著鐵絲網(wǎng),看飛機起起落落。
此刻,時間一晃,二十年過去了,曾經(jīng)的場景早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合肥發(fā)展得這么快,建設得這么美。但我相信,二十年,不,十年或五年后,合肥一定會更美,更好。因為,它確實是個“養(yǎng)人”的地方,來了就不想走,到過就想留……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幸福也因這一座城。如今,它像地鐵,似動車,猛然闖入眼簾,恍若世外桃源,天上人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