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記得小時候,喜愛種花的母親用土在院子里壘了一個圓形花壇。壘花壇的土是有講究的。就是用打麥穗留下的麥殼和泥土攪拌均勻再摻些水,用鐵鍬不停地翻攪,直到泥土和麥殼完全融合變得稠稠糊糊的才行。因為有了麥殼的作用,這樣的泥土壘的花壇才堅固耐牢,不怕雨水的沖刷。壘好花壇后,母親便填些土,四處討些喜愛的花來種。
母親很會種花,她通常會在花壇中間種四棵蜀葵(我們這稱秫秸花,是母親最喜愛的花),在它的四周按著高矮的順序種的有月月紅、一串紅、滿天星、指甲花、菊花等等。花壇里的花滿滿堂堂錯綜交織,雜而不亂,每一種花都站在它的地盤上盡情釋放它的美麗。我不知道母親從哪學的種花技術,也許是對花的喜愛無師自通,何時澆水,何時施肥、修枝、消滅病蟲害,母親都銘記在心,細心打理著它們。到了百花齊放時,我家的院子里一片花的海洋,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真是花美心情也美。羨慕的四鄰紛紛來討教種花的技巧,雖說母親都一一細致教與他們,但他們都是三分鐘熱度,嫌太麻煩,最后不了而之,可見花好看的背后都是母親付出的辛苦。有時我在想,母親小時候要是生活在我們現(xiàn)在幸福的年代,能上學學習知識,一定會成為出色的花卉園藝師。
母親新中國成立前出生于一個貧窮家庭,兄妹六個,排行老五。母親五歲時姥爺去世,給貧窮的生活雪上加霜。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的生活逼得姥姥把母親和小姨分別送給兩家條件好點的人家收養(yǎng)。收養(yǎng)小姨的這家人待她如親生女兒,收養(yǎng)母親的這家人卻待她如童工,母親小小年紀為了能吃一口飯受盡了苦頭。好在新中國成立后姥姥把她接了回來,雖然姥姥總覺得虧欠母親,可母親從不怨天尤人,每年秋天農忙結束后都會把姥姥接過來生活一陣子以盡孝心。姥姥也愛花,雖說姥姥來我家時許多花已經枯萎,只有少數(shù)花還在驕傲地綻放著它的美麗,她依然會站在花壇邊欣賞著它們。記憶中姥姥會絮叨,母親也會絮叨,娘倆有時會在花壇邊絮絮叨叨半天都是花的話題:來年種什么花,什么顏色怎么種,什么花耐熱,什么花耐寒,反正她們說得挺開心的,時不時笑起來。我也許太小,也許太貪玩,聽不懂她們說的話,她們說她們的,我玩我的,踢毽子、跳格子、拾子、跳皮筋……反正我在花壇邊開心度過了我的童年。現(xiàn)在想想當時要是有智能手機把這個畫面拍下來,那該多溫馨,只是當時照相必須到照相館照,照相機是個奢侈品,平常人家是沒有的。說起智能手機我要感謝母親的執(zhí)著和遠見,讓我們兄妹幾個都上了學,學了文化,以至于現(xiàn)在我們兄妹幾個也老了,還會用智能手機享受著網絡科技帶來的便捷,提高了生活的質量。
記憶中,我家院子里花壇的花兒總是蔥蔥郁郁,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金銀花開出纖纖細細淡黃色和淡白色兩種花兒,淡淡的清香沁人心扉;月月紅綻開了淡紅色的笑臉;母親最愛的秫秸花正挺直了腰桿一節(jié)一花蕾向上串,節(jié)隨花高,朵朵花蕾在不經意間開放,那花順著那長長的桿兒一開就是一長串。接著花壇里的花兒你追我趕地爭相開放,它們傲嬌地彰顯著溫暖而向上的生命力。當一碗米飯成為我們心中最渴望的美味時,生活是窘迫不堪的,花兒卻治愈了我們,我們的生活依舊開心快樂,每天都能看到這美好的東西,心情自然就會好的,也許這就是母親愛花種花的原因。
愛種花的母親在六十多歲時因心臟病離開了我們,那時我們兄妹幾個都已成家,那個花壇隨著舊房子翻蓋新房也不復存在,但那些蔥蔥郁郁生機勃勃的花兒早已種在了我們心里。勤勞一生的母親用潤物細無聲的言行,教導我們不管生活有多苦,都要心中充滿陽光,愛老人愛孩子愛家人,愛這生活中的美好。母親種的花香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里,溫暖而向上,如母親溫暖的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