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打小生長在城市中的我,早年對趕集十分不屑,現在是自己都不清楚從何時喜歡上趕集的,且近幾年這一興趣越來越濃厚。
細想想,應該和愛逛集市的先生有關。常聽他說起或在他的相關文章中了解到,青少年時期就愛趕集的他,經常會一個人步行趕小城周邊村鎮的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集市,沒有任何目的性,不買也不賣,純粹是興趣使然。結婚后,他依舊我行我素。說真的,開始我挺抗拒的,想象著集市上臟亂差的環境,此起彼伏的嘈雜聲,提不起一點興趣。
隨著年紀的增長,興許是受家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也是孩子立業成家后,空閑時間多了起來,再加上自己接管了家中的露臺花園,并把它逐漸改造成四季菜園,每到春播秋種之際,當務之急是要采購各種應季秧苗和種子,這才逼著自己去趕集。并不是每次趕集都能買到所需的物資,通常一段時間內要往返多趟。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不假。我從一個不愛趕集的所謂“城里人”到經常會不由自主地下鄉趕集,轉變之大,真是始料未及。
趕大集的俗定日期,一直延續著舊時農歷日子。有的集逢五排十,即每月農歷帶五帶十的日子就是集日;有的集逢一三五七或逢二四六八,并有大集和小集之分。相鄰兩地會達成默契,錯開集市。我則會根據合肥附近的小鎮逢集日,去集市上買些當季的綠蔬作物秧苗或種子,比如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梅豆秧、有架豆、無架豆、苦瓜、萵筍等等。由于受條件限制,種植空間小,每一種秧苗只能買幾棵,常常被有地的主戲笑,這時我也會自嘲回應:姐種的是心情。
除了鄉鎮上的正規集市外,有些村莊的農人會自發地聚集在家門口或村鎮的街道邊,擺上剛從地里采摘的還掛著露水的鮮嫩蔬果售賣,這些臨時集市叫露水集。所謂露水集,顧名思義,就是太陽還沒有升起時的集市,太陽出來,露水干了,集市也就像露水一樣消散了。對我來說,這種集市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屬于碰運氣的小集市。掌握了相關規律后,我們每次都能乘興而去,滿意而歸。
據我觀察,一年中的早春集市最熱鬧。一般驚蟄過后,萬物復蘇,冬閑的農人會不約而同地去趕集,在集市上進行各種買賣交易,為春耕春種做準備。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假若農人在這里遇見熟人,都會大老遠地互打招呼,待到倆人走近時再親熱地拉著手,一番噓寒問暖。親切又溫馨的畫面會久久在腦海中縈繞……
這幾年,除了在家門口趕集,倘若在外地,只要遇到當地逢集,我們都會進去逛一逛。最遠的一次趕集,是在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當我得知女兒家附近小鎮周末有集市時,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一大早,孩子們陪我去趕集,遠遠地望見平日冷清的街道,熱鬧非凡。街口有警車把守,道路兩邊和中間的攤位上擺滿了形形色色的物品,這點和國內很相似;不同的是,有些攤位的商品不對外銷售,而是免費發給路人,比如南瓜、糕點、糖、茶杯、布藝購物袋,還有小朋友的各種玩具,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女兒說,這種集會在秋季舉辦,一年一次,秋收后,農戶們會用這種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家的特色物品。
如今,我對趕集有了新的認識,覺得它是最接地氣的生活方式,有著很濃的煙火味。我也會時常一個人下鄉去趕集,在早點攤上買一根愛吃的油條,喝一碗豆腐腦或辣糊湯,很過癮。當然買一些需要的秧苗是此行的目的,吃飽買好,打道回府,趁著新鮮移栽秧苗,接下來就坐等收成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