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民謠有“若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和“若問老家原在哪,江西鄱陽瓦屑壩”,分別道出北方和南方許多姓氏的根。但若問安徽簡稱“皖”的根在哪里,就在潛山了。秋陽朗照時節,再一次應請到潛山市尋根,所見所聞,感慨良多。
下高速,便看到巨型皖公雕像。相傳西周時期這里有皖伯執政的皖國,皖伯施德政,察民情,被后人尊稱為皖公,天柱山因稱皖山,山下的河因稱皖水,潛山因稱皖城,城西山上有皖公廟。皖,拆字為“開門見日”,有明媚、美好意,故清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建省后,即以“皖”為省的簡稱。
潛山是皖之源。《明史·地理志》謂:潛山縣城“西北有潛山,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潛山縣志》載:“縣以山名,山以潛名。”潛山曾為廬江郡和舒州治所,三年前由縣改市。“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潛山不僅是皖之源,還曾經是皖紅之源。在潛山市委副書記和分管文化的副市長陪同下,我們在溯源中,重點考察了“紅源潛山”革命歷史陳列展館。新布展的館面積不大,但收藏、陳列的文物和文物復制件較豐富,有油畫、浮雕墻、雕塑群和多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分星星之火、紅旗漫卷、中流砥柱、勝利旗幟等展區。通過大量圖文展板并借助聲光電技術,情景化再現了潛山作為紅色策源地的重要事件,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潛山是革命老區,是安徽乃至大別山區重要的“紅源”;解放戰爭時期,潛山是中共皖西工委和地方皖西大隊的駐地,是皖西革命斗爭的中樞。先驅者前仆后繼的血,染紅了這方熱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釀就了以“忠誠、犧牲、為民”為核心內容的大別山精神譜系,孕育和鍛造了賡續相傳的紅色基因。黨史上的王步文,是安徽第一任省委書記;文化名人中,程長庚、張恨水,都是潛山人。瞻仰他們的故居和紀念館,真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離開潛山前,我為潛山市制聯:潛山高聳如天柱,市姓源山姓;皖水低洄入大江,省稱自水稱。
天柱山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岳”。離開潛山,車行“山岳之西”的岳西境內好一會兒,確切地說,這里85年前還是潛山的土地。1936年析潛山、霍山、太湖、舒城等縣地新設岳西縣,其中從潛山劃入約1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占今岳西面積五分之二。王步文烈士家所在的莊子也并入岳西,眼下兩個縣都在紀念這位革命先賢。岳西設縣不久,抗戰全面爆發,堅持大別山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高敬亭部主動與國民黨軍衛立煌部聯系,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意向。在九河朱家大屋,我們目睹硅膠像還原的雙方談判后簽字現場,恍如回到當年。暫時的化干戈為玉帛,為紅軍走出大別山區、奔赴抗日前線創造了條件。
欣欣向榮的岳西縣城,充滿現代氣息。大道通衢車水馬龍,玻璃幕墻與新光源LED景觀燈交相輝映。但岳西最有特色的還是旅游資源,紅色教育、生態養生、溫泉和漂流,不一而足。看過“冠軍的搖籃”體育小鎮石關,根據縣里宣傳部長的建議,我們轉道鷂落坪。這一帶山巒疊嶂,溪水縈回,竹茂林修,扶蒼滴翠,曾是原紅二十五軍、二十八軍的駐地。1935年夏,高敬亭率部輾轉至此,見地形有利,群眾基礎好,就把指揮所設在這里。紅軍被服廠、山林醫院、小型修械所和紅軍商店……逐漸形成紅軍中心游擊根據地。如今,這一帶辦起了民宿,成為自駕游的天堂。觀瞻革命遺跡,欣賞自然風光,采買山貨,品嘗土菜,豈不快哉!鷂落坪前后,還有包家鄉、青天鄉等地名,莫非與合肥的包青天有關?不得而知。
記得以前去新疆喀納斯湖游覽時,學到“青黃交接”一詞。這次潛岳行,分明感到,大別山最美的季節就是青黃交接時。走走停停,但見楓葉紅了,杉葉黃了,蒼松依然深綠,映山紅五顏六色,看上去是視覺上的享受。繽紛落英是大自然鋪就的地毯,踩踏其間更有恬適舒坦的質感。那司空山上的二祖寺,是千古禪宗祖庭,內中有一副回文聯:霧鎖山頭山鎖霧,禪夾道教道夾禪。上聯是老聯,下聯似是新作,倒也貼切。于是告別前不揣淺陋也擬回文聯:岳西妙道山道妙西岳;安慶萬佛塔佛萬慶安。按妙道山是岳西境內另一名山,安慶振風塔內有佛像萬尊,又名萬佛塔。安慶之所以在16年前入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市區外包括潛山、岳西在內的諸縣市均有文物古跡、革命勝跡有一定的關聯。潛岳之旅,可謂不虛此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