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資深新聞工作者王正忠先生的散文、隨筆,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唯美與樸實,宛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風俗畫。
王正忠愛西湖。讀他的《西湖詩粹的遐想》,猶如欣賞一幅描繪江南的水墨畫。畫中有歷史穿梭。日出日落中,千姿百態的西湖泛起漣漪,如一位睡美人滿懷山情水韻。往來杭州的風雅之士,把西湖奉為掌上明珠,他們留下的大量詩文字畫,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可謂集古今之大成。后人觀之,如仰視浩瀚無垠的璀璨星空,不禁沉思遐想,頓生幽雅之意。西湖風平浪靜,卻似有歷史的潮流涌動,源于作者通過文中的詩詞意象表達出充沛的人文氣息。畫中有哲思流動。山高水長,天高地厚,西湖邊人來人往,天下行客倒映人間百態的柔波碧水,在古今詩畫中攀登遨游,可謂“水驛山程夢相呼,一世人生若是乎”。水深水淺,四季色彩,對游子而言卻不啻遠山深潭組成的千難萬險,他們傾聽歷史中的文化旅者旅途跋涉時吟唱的不朽詩篇。孤影的苦吟者在黎明破曉時分于山巔眺望天際,感嘆世間幾多磨難,羨慕古往今來嬉戲西湖的神仙眷侶。就像王正忠在《西湖的美》中說:“西湖美,美在文化。移步其間,仿佛已嗅到西湖遺韻的墨香,仿佛在和文人墨客攀談,仿佛在品讀風花雪月的浪漫。”他之所以能洞悉人性中柔軟細膩的美,與他時刻站在歷史的角度觀照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
《太平湖,我心中的湖》是一篇游記散文,王正忠寄情于太平湖,從初識到心靈寄托,從工作到思想棲息,文中充滿復歸自然、追求自由的歡欣之情。王正忠寫作,表現出詩人思想的跳躍性,放眼世界卻又能盡收眼底,可謂收放自如,十分瀟灑,包含著寄情于世外桃源的思想情愫。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云:“山以水為血脈,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為面,故水得山而媚。”即山水互為表里,才能形神兼備、氣韻暢通,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山水遠在天邊卻似近在眼前的微妙感受,源于情景交融的審美體驗,也與作者對山水的獨特觀照密切相關。
《西行漫筆二章》巍然凄美,通篇氣暢,行文富有力量,意象十分美妙。《萬里長城第一墩》老辣蒼勁、雄渾悲壯,如壯士拔劍四顧、愴然而立。《張掖七彩丹霞》輕盈秀美,在作者眼中,張掖的丹霞是彩虹,是霓裳,是上帝打翻調色板后形成的一個明艷絕版的天然畫卷,如此生動形象的比喻,讓宏大而縹緲的景觀仿若就在讀者眼前。
王正忠不僅傾心于自然山水,而且樂于親近民俗人文,這在他的《走近甘南》《老街的眷戀》《初識華山》等一系列游記隨筆中都有體現。《走近甘南》是一幅表現西域風貌的風俗畫。在他的筆下,甘南的云很低,天很藍,人很樸素,甘南拉卜楞寺的寶塔雕像、唐卡壁畫、轉經長廊清晰地躍入讀者眼簾。甘南地區的自然文化、宗教信仰、人文環境,仿佛被他編織進藏族特色的堆繡編織品里,這種風俗民情的美淳樸自然,如同酥油茶一樣清香撲鼻,夾雜著桑科草原的青草香氣,伴隨著甘南拉卜楞寺的莊嚴與神秘,沁人心脾,令人神往。
王正忠深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他熱愛閱讀,對書籍有獨特的情懷。他在《書的情緣》中深情自白:“我始終認為,書的生命在于人的閱讀,讀的人越多,其生命越長,發揮的價值也就越大……因為愛讀書,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充實;因為擁有書,我始終感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很豐富。”常年閱讀積累的學養,使他文思泉涌。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以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攝取華夏文明與時代風華,將中華大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描繪成一幅幅風俗畫,揮灑出自然率直、清俊通脫的魏晉風度。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