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電子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的溝通主要通過書信,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書信的特點是直接、真實,因其私密性,文字表述具有個人色彩,更能見寫信人的性情、心跡。捧讀四卷本《范用存牘》,恍惚回到那個書信紛飛的年代,傾聽他們關于書、關于出版、關于時代的交談與臧否,感知他們的情意、赤子之心和風雅。
范用,1923年生于江蘇鎮江,2010年去世。1937年夏考入鎮江中學,但為躲避日寇,只身去漢口投靠舅公。不久舅父病故,舅母把他托付給讀書生活出版社經理黃洛峰先生,翌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進入出版行業。抗戰時期,曾在桂林、重慶任讀書出版社分社經理,1946年秋調上海讀書出版社工作。1949年8月,調入北平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以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出版局、新華書店總管理處、人民出版社工作,曾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等職。他倡議并參與創辦《新華文摘》和《讀書》雜志,同時主持出版了一批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和傳記譯著,以及有關編輯出版史、圖書史等方面有影響的著作。
其一生不離出版,其成就也在出版,可謂出版界的傳奇人物。而更為傳奇的是,他保存了2000多封作者、朋友的來信,時間跨度從20世紀40年代初李公樸、黃洛峰等的信,一直到21世紀初黃裳、董橋的信。而且不是一般地保存,是像整理檔案那樣,一封封貼在自制的16開牛皮紙本上,連信封也保存完好,整整56本;每本封面編號,并在正中貼一張沒用過的郵票,作為裝飾;封二寫有本冊所存通信之人名錄。
依照“除涉及個人隱私、私人恩怨外,其他內容悉數保留”原則,《范用存牘》收錄了近400位作家、學者、出版人、編輯、書店人、媒體人、讀者的1800余封來信。信的內容主要與書有關。在這些信件里,可以看到《傅雷家書》《隨想錄》《懶尋舊夢錄》《晦庵書話》《鄭超麟回憶錄》《一氓題跋》《干校六記》等等一本本好書背后的故事。比如《傅雷家書》最初想分成六部分出版,即學習、社會政治、音樂藝術、文學藝術、人生哲學、翻譯,而最后成書是按時間順序一氣呵成的;關于《隨想錄》,巴金在信中說:“希望能早出。我不要稿酬,按規矩辦事,送我若干冊樣書就行了”;“是你們用輝煌的燈火把我這部多災多難的小著引進‘文明’書市的”……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出書很不容易之時,范用熱情、主動地尋找一些被時代遺忘的作家,甚至鼓勵和催促他們寫作。陳白塵在信中說:“作家獲得出版家的愛護和支援,可算一大樂事,兄可謂作家的知己!”趙家璧更在信中直言,他的《編輯憶舊》一書是范用一手促成的,印得既快又好,甚至于趙家璧參評韜奮出版獎時還想:“應當僅獎一人,那就是范用!”
范用與作者的交往由書始,卻不止于書,他將與作者的交情由工作延伸到了生活中。夏衍曾說:“范用哪里是在開書店啊,他是在交朋友。”《范用存牘》中收錄了許多范用和作者、朋友互相往來唱和的信件,有葉圣陶、車輻、葉淺予、華君武、楊憲益、汪曾祺等。“一九八九年元旦中午,請了幾位老人在我家午餐,務請你出席。”這是葉淺予在1988年12月31日寫給范用的,那時同城信件也很快喲。
《范用存牘》每卷均附有信件內件的圖片,或毛筆、或鋼筆,這些斑駁卻充滿深情的字跡,讀之仿若欣賞一件件藝術品。卷末有通信人的簡介,可助讀者了解。“相交無他事,唯有書與文”。這部書信集,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書信集,它是一個時代出版史的記錄,是作者和寫信人共同演繹的書信雅集,過去很少,將來恐怕也不會再有了。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