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上世紀五十年代,媽媽在山區小學當老師,那時候通信不發達,老師跟學生家長的聯系,只能是去學生家做家訪,所以年幼的我,也跟著媽媽跑過很多學生的家,其中有一次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這個男生在學校非常調皮,經常跟別人打架,他的班主任是個年輕的女老師,也到他家跑了好多趟,可是作用不大,又一次甚至被他氣哭了,于是校長讓我媽媽去做一次家訪。
男生的家在一個小山坡前,房頂上的草高一塊低一塊的,大部分地方被青苔覆蓋了,還有好幾處居然長出了一窩一窩的青草,土墻也坑坑洼洼的。進了搖搖晃晃的木門,迎面有張斷了一條腿的破方桌,桌子上堆了一些玉米棒子,幾個舊板凳的凳面上盡是刀痕和泥灰,一個面容憔悴的婦女正坐在桌旁剝玉米粒。看到我們進來,她站起身不好意思地招呼道:“老師來了,我家小柱子又在學校闖禍了吧?”正說著,一個渾身弄得像泥猴子的男孩,吃力地搬著一籃山芋從后門進來了,看到我們愣了一下,放下籃子就要出去,他媽媽說:“老師來了怎么不喊一聲?”他站在原地沒動,眼睛瞪著我們,鼻孔一張一張的,就像那次在學校跟人打架時一樣,我趕緊往媽媽身后躲了躲,生怕他也會給我來一拳或是踢一腳。我媽媽上前拉住他:“在幫家里干活啊,來一起剝玉米吧。”說著在臟凳子上坐下,拿起玉米剝起來,他們母子倆也只好坐下。媽媽邊剝玉米邊慢聲細言地跟他倆拉起了家常,說了些什么,我聽不懂,也沒記住。只是到后來,那小男孩站起來紅著臉說:“劉老師,對不起,我剛才以為您也是到我家告狀來的。”
我們起身告辭時,那個男生的媽媽在屋內找了一遍,最后從雞窩里抓起幾個雞蛋硬要塞給我,媽媽趕緊把她攔住了。那個男孩忽然飛快地跑出去,不一會兒,拿來兩個洗得干干凈凈的山芋,怯怯地想遞給我,大眼睛卻巴巴地望著我媽媽。我知道媽媽從來不讓我收學生的東西,正要跟以往一樣地推辭,媽媽卻對我說:“哥哥給你山芋呢,接著吧,要謝謝哥哥啊。”這是在我的記憶中,唯一一次媽媽要我接受學生給的東西,我心里正想著媽媽這次是怎么了?只見那個男生眼里忽然涌出大顆的淚珠:“劉老師,我以后再也不跟別人打架了,一定好好學習!”媽媽掏出自己干凈的手帕替他擦去眼淚說:“孩子,只有多學習文化知識,才能改變你們目前的狀況啊。”那個男孩睜著淚汪汪的大眼睛看著媽媽,使勁地點了點頭。
60多年過去了,媽媽早已離我而去,但是媽媽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