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小時候,我們姊妹幾個的衣服、鞋子,很多都是外婆親手制作。外婆出身雖不是豪門,也是殷實之家,早年衣食無憂,后來家道中落,獨自撐起一個家。燒鍋做飯,針線縫補,像這些村姑農婦們的技能,她從頭學起,竟然樣樣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至今腦海中還經常浮現外婆為我們剪裁、縫制衣服的身影,特別是她納制千層底布鞋的情形,讓我至今不忘。
為孩子們縫制布鞋,是外婆常年不離手的活計。她會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用面粉熬一小盆漿糊,把家里的舊布頭找出來,放在小飯桌上,一層布一層漿糊地制作袼褙。糊了三五層以后,就放在陽光下暴曬。等到干透了,揭下來,找出鞋底樣子,將幾層袼褙疊起來剪出鞋底坯子。外婆還從土產商店買來麻皮,捶打成松軟的麻絲,用一個牛骨制成的線墜子(紡錘),將細細的麻絲上勁,最后將單股麻繩合為雙股,用于納鞋底的細麻繩就好了。
納鞋底是一個既有技術含量又需要耐心的活。只見外婆左手握著鞋底,右手拿著錐子,用力在鞋底上扎一個小小的孔,再將帶有細麻繩的針從孔中穿過,并用力拉緊,然后再用錐子扎第二針,第三針,一針一針整整齊齊,繩頭像小小的米粒一樣排列著,很有章法地布滿整個鞋底。一只鞋底需要扎多少孔,縫多少次,誰也沒有數過。多少個午后,多少個傍晚,在我的記憶里,好像外婆的閑暇時光都在納鞋底,誰也說不清外婆一針一線地為我們納制了多少雙千層底。
納好鞋底以后,外婆又按照鞋樣剪裁出鞋幫子,細細地一針一線縫好。把鞋底和鞋幫子縫合起來,稱為绱鞋。外婆沒有绱鞋所需的專門的定型工具,就把鞋底、鞋幫送到街邊的鞋匠鋪,請那兒的師傅绱鞋。新布鞋拿回來以后,外婆會在鞋底刷上一層桐油,用以防潮,一雙千層底的布鞋就完成了。
讓孩子們吃飽穿暖,是外婆一生的愿望。千層底,萬頭線,一雙布鞋傾注了外婆多少心力。少年時代,我們穿著外婆做的布鞋,腳面平展舒服,腳下鞋底軟硬適中。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當我上了中學以后,外婆納制千層底的速度跟不上我們腳的生長速度,同時社會上開始流行舒展“洋氣”的松緊口布鞋,就覺得外婆做的小口布鞋土氣,也不愿意再穿。外婆并不強求,她明白孩子大了,追求“時尚”了。因此她也想方設法讓自己做的布鞋跟上潮流,一方面用橡膠鞋底替代手工的千層底,另一方面從鄰居、親戚處尋找鞋樣子,為我們縫制松緊口鞋。這樣,我們還是心滿意足地穿著外婆做的鞋去上學,去玩耍。
后來,高中畢業以后,外婆年事已高,我也下放到了農村,很少再穿到外婆做的鞋。現在,雖說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鞋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商場、超市里除了皮鞋,各種運動鞋、旅游鞋、休閑鞋堆滿柜臺、貨架,供人們選擇。但是,物質生活越豐富,人們越是追求著回歸自然,追求著健康舒適,在鞋類世界中布鞋依舊傲然地占有一席之地。我也經常買一雙布鞋穿在腳上,讓自己被皮鞋禁錮打磨的雙腳得以放松。
外婆離開我們已經很多年了,我常常想起外婆剪鞋樣、納鞋底、縫制布鞋的情形。外婆做的布鞋,承載著溫情,想起來心里充滿著溫暖。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