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瓦碴巷又叫雙童巷,藏在宣城市宣州區東門的民族路中段,景德寺塔對面。因直通木直街菜市場,故這條巷子白天車水馬龍,晚上人流不息,宣城人沒有不知道它的。
我家住在瓦碴巷內第8家,我在這里度過了愉快的童年。
聽父親說,瓦碴巷在1949年前,一度曾是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后來,改名叫雙童巷。又聽老人說,抗戰時期,因遭日軍飛機轟炸,這條巷子的后半段被炸平,瓦礫遍地,殘垣斷壁,這可能就是瓦碴巷名字的由來。因此,這條巷子前半段為石板鋪就的小巷,而后半段則為泥土造就的大路了。巷內先后住有18家,其中有3家大院,宣城人仍習慣地叫瓦碴巷。
瓦碴巷在我記憶中十分溫馨、美好,18家鄰里就像一個大家庭,十分和諧地生活在一個“小社區”里。
孫家大院有一口水井,這是我們18家生活用水唯一的取水之處。孫家不厭其煩,每天接待一批又一批挑水的、洗菜的、洗衣的鄰居,還為大家準備了洗滌用具,想得十分周到。童家大院有一磨房,逢年過節就成了加工廠。鄰居們紛紛來到童家,排起長陣,磨面的、磨粉的、磨辣椒的,不亦樂乎。童家總是笑臉相迎,心甘情愿地為大家服務。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巷內18家住戶均安裝了自來水,從此,孫家大院才恢復了安靜。
瓦碴巷18戶居民還有一個習慣,喜歡串門,問長問短。如果一家有困難,大家不約而同支援;一家有喜事,18家共同分享。如果,誰家孩子放學了父母還沒下班,熱心的王奶奶就將孩子領回家,上桌吃飯、伏案寫作業,就如同在自己家。李家端著飯碗到朱家夾菜,張家捧著茶杯到周家倒茶,似乎已成習慣。
記得我在上小學時,我的大大(對父親的昵稱)突然在對面的小廚房里做起了咸水鴨。后來,聽舅舅說是祖傳的手藝。不久,就打出“芮益興”商標。
“芮益興”咸水鴨一掛牌,名聲大振。巷內沸騰,巷外追尋,小廚房經常擠滿了人。大大對來客笑著說,別著急,我留了一手,保你高興而來,滿意而回!巷內朱伯伯風趣地說:“毛毛大大手兒巧,咸水鴨子味道好。每天早早要預訂,否則你就要白跑。”
為什么這么火呀?我問大大,他說此鴨名曰咸水鴨。不是用鹽水泡出來的,而是用陳年的鹵汁煨出來的,加上數味配料,適時火候,取出的咸水鴨不僅肉皮白嫩,而且骨頭酥滑,味道十分鮮美。另外,他還神秘地告訴我,古書上說,鴨肉中的脂肪含量低,養胃,易消化,有去濕、消炎功能。同時,還適用營養不良,病后體弱、口干舌燥的人群。聽后,我恍然大悟。
媽媽每天半夜起來煨鴨,大大忙著配料。到了中午,我們放學回家,小廚房飄出的裊裊幽香,沁人心脾。我和弟弟嚷著要吃,大大將幾塊鴨肉放入我們口中,鮮得令人心醉。那種感覺似春風蕩漾,心底閃爍著幸福的時光。
那段時間,巷內哪家有客,咸水鴨這道菜,會成為餐桌上的“重頭戲”。
還有一件事令我難忘。巷子里住了一對夫妻,緊臨巷口開了個燒賣店,每天熱氣騰騰,迎接來往的市民。記憶中賣燒賣的那女人只有30出頭,紅紅的臉蛋,白白的皮膚,常見她頭戴著一頂白帽子,腰里圍著一個印花的藍圍裙,潔凈得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微笑永遠停留在她的臉上。
每逢早晨,燒賣店是最忙的時候。夫妻倆配合默契,男人做,女人賣,生意十分紅火,有時我站了好一會,還輪不到。因為,這家燒賣我喜歡吃,糯米里裹著鮮肉,香味撲鼻,口感特好。我還發現,女人很講衛生,她從來不用手接錢,顧客自己把錢放在盒子里,再拿回找零的錢。女人忙著蒸格里的燒賣,從來不擔心錢少,對每個顧客都很信任。在這里買燒賣,讓人感到很適意,因為有那種信任在。
我還記得冬天里,天氣很冷的時候,這家燒賣店的大煤爐就移到外面。爐口留得很大,紅紅的火苗從爐膛里不時地躥出來,讓小巷多了光亮和溫暖。巷內不少老人經常圍在爐邊,與他倆閑談,順便烘烘手,取個暖。遇到貧困的老人,這對夫妻還會送幾個燒賣,不要錢。夫妻倆的善良,贏得了巷內外市民交口稱贊。如同一縷縷溫暖的陽光,從瓦碴巷穿過,讓所有的人都感到溫暖。瓦碴巷雖小,但有愛籠罩著,冬天也不感到冷……
我在想,如果從小生活在高樓大廈中,我永遠不會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心,也不懂得為了理想去追求和拼搏。正因為在瓦碴巷舊屋里的童年生活,我才在清貧的日子中,堅守著最寶貴的人生信念,在滾滾紅塵中童心不泯,用一雙純真的眼晴看待世界,對贈予我的一杯水、一口飯,充滿著感恩之心。
童年居住的瓦碴巷,在現實中已經消失,但它卻永遠地保存在我的記憶中。保存了童年記憶的瓦碴巷,就永遠地保存了天真無邪的童年。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