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因為喜歡花草,常想著“前時小飲春庭院”;因為母親的一直念叨:住家一定要接地氣,十多年前特意買了政務區這處南北有小院的住房。
在鬧市之中能有兩個小院,雖然加起來也只有百十平米,但畢竟是屬于自家的空間,種花鋪草栽樹隨心所欲,真的很愜意。我雖不常住,但偶有閑暇,便來小院變身園丁盡情侍弄。
小區很多鄰居紛紛將院子改造成陽光房,在妻子的要求下,幾年前,我家的南、北小院也搖身變成了陽光房:裝上電動遮陽板和空調后,尤其在夏天高溫季節,陽光房內的綠植花卉,倒也可以隨意控制日照和室溫,生長得生機盎然。
我家南院東側有塊百來平米的空地,物業一直管理不好,經與物業協商,同意由我養花種草。于是,在原有土層上填土施肥,改良土壤。找來幾位懂園林綠化的朋友幫忙,將這塊百來平米的空地,鋪上草坪,做上景觀,裝上草坪燈。這塊空地便成了名符其實的花園,既美化了小區的環境,我也樂在其中。
在弄花侍草育樹的過程中,我的情趣愛好和性格都有所改變。買房時沒想那么多,只是想讓老母親晚年在接地氣有院落的房子里過得舒坦些,沒想到,我自己也因此而受益。
當初母親種下的兩棵桂花,移到了院外的花園,已有碗口粗了。兩棵桂花樹很任性,不愿往高長,枝丫隨意地向四周伸展,越來越像一把大傘,幾次想剪枝都沒舍得下手。同年種的柿子樹,最得母親的疼愛,很懂事,長得很挺拔,枝丫也規矩地隨主干向上長,每年都采摘很多柿子。還有棵香椿樹,每到谷雨前后的傍晚,母親會采摘很多香椿芽,用開水焯過之后,用來炒雞蛋,用來包包子,余下的都腌制起來作為配菜,味道特別好。古人道:“雨前椿芽嫩如絲”“椿木實而葉香可啖”,可見香椿芽是上好的食材。因為擔心柿子樹和香椿樹長得太高,會影響鄰居,每年春天都會架梯子爬上樹,去修枝打頭。
母親每年只有到冬季供暖時才會來合肥居住,但對我和愛人把院子建成陽光房,特別是把小院地面鋪上木塑地板,很有看法。我將幾棵母親栽的桂花樹移出了院外,她也很是不滿。不過移出院子也沒有影響桂花樹的生長,每年深秋時節花開滿樹,清香滿院。我拍了視頻發在朋友圈,很多朋友都說很美,還有朋友留言道“院前桂花預富貴”,真是吉言。
秋天到時,拳頭大小的柿子掛滿枝頭,慢慢由青變黃再變紅,又好看又好吃。院落里的幾盆紫薇和映山紅盆景,是我的最愛,每一盆盆景都是嬌生慣養,讓我付出了許多情感。每當紫薇花和映山紅盡情綻放時,我都好生感動。滿盆花開,毫無雜色的花朵,無私地回報著我對它們的愛。很想贊美它們,不知怎么組織語言它們才能聽懂,只好用唐代詩人杜牧寫紫薇花的詩句“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來贊美;還有宋代詩人楊萬里詠映山紅的詩句“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來抒發我的情懷。
我們雖然不常住這里,但小院依舊,這里的家依舊。老母親偶爾過來小住,鄰居們都非常熱情,住不住在這里,這個家都是一樣。鄰居朋友們,有事沒事都在院外幫著照看。幾年前,單位在濱湖集資團購住房,愛人也曾動過賣這處房子的念頭。我對她說,這里留下了我們太多的美好,這里也凝聚了老母親精心打理的心血。或許還有我和愛人日積月累的感動,所以一直沒舍得賣。
這就是我家的小院,我在這座城市里一處接地氣的家。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