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打開手機拍攝功能,不經意發現,鏡頭里的村莊,竟然這么美,美得如一幅鮮活的山水畫。
放下手機,仔細打量眼前的村莊。我看到塘埂上青翠的芭茅隨風搖曳,水塘里倒映的樓房如仙似幻,塘角的蓮荷舉紅搖翠,掩映在樟樹叢中的白墻紅瓦綠玻璃朦朧如詩。我還看見岸邊游泳的白鵝“紅掌撥青波”,岸上的紫薇綻開粉紅的笑臉,電線上嘰嘰喳喳的鳥兒給村莊綴上音符……水平面是一塊鏡子,將藍天白云,村舍綠樹,遠山近草,全部倒映在水里,如一座海市蜃樓。
再次聚焦鏡頭。鏡頭里的村莊靜默,和美,溫暖而親切,不由連續按下拍攝鍵。
我喜歡鏡頭里的村莊,尤其喜歡村莊的倒影。二十年前,我用一部傻瓜相機,記錄了故鄉的村莊和村莊的倒影。后來每一次回鄉,我都用相機,用手機,定格村莊的倒影,將它存放在我的筆記本電腦相冊里。翻看照片,便看見了村莊的歷史。
早些年,回村的路是砂石路,走在上面,嘎嘎作響。由于拖拉機輪胎碾軋,路中間形成長有雜草的矮壟,雨天,沿著矮壟行走,可以避免沾泥。莊子里也有二層小樓,沒有裝修,裸露的紅磚呈現一派禇紅,如莊稼漢古銅色的皮膚。莊子前面有一口水塘,水草瘋長,覆蓋了大半邊塘面。有塑料袋隨風飄到塘中水草里,如垂死的魚,格外顯眼。這樣的村莊,映在水塘里全是模糊的倒影,不拍也罷。
池塘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村莊的變遷。
現在,我回到久別的村莊,仿佛走進另一個世界。沿著連通每家每戶的水泥路走一走,便會感受到時代氣息。別墅式樓房,外墻全部粉刷一新,大片空白任由潑墨揮灑,這些外墻就成了文化墻、宣傳墻,端莊大方。墻上題有綠色美術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一棵棵蔥郁的樹苗,映得心里綠油油的。除了美術字,墻上還有村規民約、政策公告以及非遺展示,繪描的松竹菊梅蘭荷等植物圖案栩栩如生。有一戶農家平房十幾米的外墻上,涂繪了含有翠竹、松鶴、秋菊、楓葉的巨幅組圖,紅瓦屋頂上冒出的縷縷炊煙,讓這幅壁畫立即靈動、鮮活起來,猶如古老的鄉村童謠。村莊的一切都是美的,壁畫式墻繪,乳白色木柵欄,嶄新的健身器材,挺拔的高樹,如茵的草坪,怒放的菊花,乃至安詳鳧水的白鴨,都是那樣美得恰到好處。這樣的美,怎不令人心曠神怡?
而更美的,還是村莊的倒影。
池塘經過清理,水質清澈,游魚潛底。池塘四周砌了石墻圍壩,岸邊栽植了紫微、垂柳、夾竹桃等花木,變成一座小花園。站在塘埂上,掏出手機,隨便朝哪個方向,都能拍到村莊的倒影。白墻紅瓦,炊煙裊裊,綠樹紅花,垂柳依依,藍天白云,飛鳥滑翔,乃至小花園里游人紅撲撲的笑臉,全都倒映在水里。水面是對稱軸,水上與水下,真實與虛幻,就這樣同步直播,恰如天上人間。
忽然喜歡上了村莊,尤喜村莊的倒影。每次下鄉,我都要拍攝。
水是村莊的靈魂,有水的村莊便有了靈氣,有水的村莊便是活的。隨意走進任何一座村莊,總能看到水,以池塘、河流乃至水庫的方式呈現。有了水,便有了倒影,有了倒影,鏡頭內外處處都是一派山清水秀、和諧靜美、蒸蒸日上的景象。不同的季節,村莊呈現不同的風景,有春華,有秋實,有綿雨如絲,有薄霧朦朧,有迷人的花香谷香。我將它們一一攝進手機,帶回家慢慢品嘗。
回望那些拍攝過的村莊,我發現全離不開人的影子。是的,水潤的村莊有靈氣,而有人居住的村莊,才有人氣,才是真正活著的村莊。水潤村莊美如畫,人在畫中猶回家。而現在,我就站在村莊的巨幅畫廊里,站成村莊的倒影。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