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一直都有逛書店的習慣。在一排排書架間慢慢地瀏覽,細細地搜尋自己喜歡的書籍,感受那種置身書海的美妙感覺。以前,蕪湖市新華書店在中山路和華興街交會處,一個門開在華興街,一個門緊臨大眾電影院,從早到晚進進出出的人絡繹不絕。
一個人與一本書的相遇,也是要有緣分的吧!在排列緊密的眾多書籍中,我無意中看到了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劉逸生的《學海苦航》,便隨手從書架上抽下來,漫不經心地翻看起來。看著看著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便決定買下來帶回家慢慢細看。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我就看完了這本長篇自傳體作品。
作者劉逸生原名劉錫源。因為父親在香港開鞋鋪,一家五口人隨之都到了香港,十歲之前他是在香港讀的小學。也是在那一年,他剛上三年級,他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一人無力帶著四個年幼的孩子繼續在香港生活下去,他便被提前送回了廣東石岐老家,跟著祖父生活,在那里繼續學業。祖父并沒有給他這個年幼失父的孫子更多的疼愛,甚至視為累贅。他在吃不飽穿不暖,受人譏笑嘲諷的境況下,磕磕絆絆地讀到六年級就輟學了,用他自己的話說讀了七年的書,轉了七個學校,連一張小學畢業證書都沒撈到。但這七年,卻給他打下了能夠自學的起碼基礎。輟學以后,他在同鄉的引薦下到了香港的一家報社當雜工。正因為天天與報紙打交道,好學的他利用一點一滴的時間自學,將《辭源》一個條目一個條目地讀完,還將《康熙字典》的部首全部背熟。他不僅從打雜工成為校對工,后來還考進了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再后來自己也成了編輯。從《正報》到《南方日報》《羊城晚報》,他一路走來不僅完滿地勝任了主編、副總編輯的工作,還寫出了《唐詩小札》《宋詞小札》和《龔自珍己亥雜詩注》,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正是因為他半個多世紀的辛勤自學,終于從一個報館雜工,成長為研究古典詩詞的學者。
整本書讓我看到了作者艱苦自學的經歷,在逆境中奮起,在苦難中堅持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人在迷茫的時候需要一盞引路的燈,指引前進的方向。讀這本書雖然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書櫥里的書籍已經歷了數次的整理清淘,也在不斷填新更進,但是我一直都沒有丟棄它。因為它不僅當時給了我力量、勇氣和信心,給了我前行的動力,也是我后來堅持自學寫作的航燈。
人在逆境中或許會奮起抗爭,努力向上,但是在安逸中卻可能會滋生惰性和懈怠,直至渙散下去,再無成就。彼時彼刻,當我再次翻閱這本書時,它同樣還會告訴我,不管環境和條件怎么改變,唯有堅持勤讀書,才會獲取豐厚的知識和文化素養;唯有勤讀書,才會讓我們的人生充實而精彩。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