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淮河流域的許多地區(比如淮南),人們常常把那種“糊里糊涂”的人譏為“腦子有蟲”。那么,所謂“腦子有蟲”的蟲,究竟是個什么蟲?
筆者淺陋,斗膽做三種可能的猜測。一是“糊涂蟲”。試想,既然此蟲用“糊涂”名之,腦子里有了它就肯定不會清醒;二是“瞌睡蟲”。試想,腦子里有此蟲作怪,天天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又怎么能清醒?三是“應聲蟲”。試想,此蟲只會“人云亦云”,如腦子里拱進了一只這玩意兒,豈不等于白長了個腦袋,又怎能不糊涂?自然,如果三蟲兼而有之,則更是大不妙,只會使人犯傻發呆、錯誤迭出。如此看來,“腦子有蟲”的確是個極生動的比喻。
有趣的是,最近讀書,我發現外國也有類似的說法。據《世界成語典故辭典》317頁稱,英國有個古老的說法叫“蛆在咬人”,即:英國民俗認為,有些人之所以怪想聯翩,是因為腦子里有條蛆在不住地拱動。英國作家斯威夫特更是以百倍嘲弄的語氣說過:“如果那蛆拱出的洞是六角形的,就會產生一個富有詩意的怪念頭;如果拱出的洞呈圓形,那將引起滔滔不絕的雄辯;如果拱出一個圓錐形,則定會萌發政治方面的野心。”果然是大作家,侃得挺機智、挺幽默、挺妙語聯珠的,一下子就點明了“腦子有蛆”所導致的惡果。
咱們說“腦子有蟲”不妙,英國人說“腦子有蛆”不妙,兩者的確相似之極,不過二者也有語義上的區別。咱們說的“腦子有蟲”主要是指“腦子糊涂”“不機靈”或“不聰明”,并非百分之百是嘲諷義、詆毀義、貶低義;而“蛆在咬人”一句則肯定是地地道道的貶義。如此看來,“腦子有蟲”不妙,“蛆在咬人”更不妙。
更巧的是閑時看書,還真的讀過一篇“應聲蟲”害人且幾乎置人于死地的故事。古時候,有位病人找到醫生求助,他對醫生說:“每當我說話時,肚子里總有一個聲音在重復這句話,這是為什么?”醫生說:“此乃應聲蟲作怪。”病人問:“此蟲能治嗎?”醫生搖搖頭:“我沒治過。”病人聽了,只好悻悻而退。轉眼過了半年,病人已被應聲蟲折磨得奄奄一息,便再次求助于醫生。醫生就問他:“此蟲的叫聲有沒有高低變化?”病人回答:“有,聽到好吃的它就大聲應答,聽到不好吃的它就低聲應答。”醫生聽了恍然大悟,心想,既然如此,此蟲聽到置它于死地的藥名就肯定不敢回答。想到這,醫生立刻找來一本醫書,讓病人一個一個地念上邊的藥名,每念一聲,應聲蟲也就答應一聲,當念到“雷丸”時,應聲蟲卻怎么也不肯應答了。醫生大喜,立刻開了藥方讓病人吃點“雷丸”,病人如囑照辦,奇怪的病果然好了。
細想,這故事的確妙極。它說明的道理至少有兩個:一是千萬不可以“腦子有蟲”——不論應聲蟲、糊涂蟲還是瞌睡蟲;二是一旦有了蟲必須立即就醫,且吃點“雷丸”之類的藥便可立即驅蟲。既然如此,何樂不為?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