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父親劉定九1949年9月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合肥市政府工作,先是任市政府秘書,后來任文教科文化組第一任組長。
因為工作關系,父親參與接待過一些來肥參觀考察的各界名流,也會帶隊去外地考察觀摩,看過各劇種的多位名家的演出。記得電視連續(xù)劇《四世同堂》熱播時,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到處唱響,演唱者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駱玉笙,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一天,父親無意中說了一句:“五幾年,我在天津看過她的演出”,我頓時覺得老爸好厲害。
1954年4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和兒子梅葆玖到南京演出,南京市文化局將這一消息通報給附近城市。合肥市政府接到通知后,覺得機會難得,于是,安排我父親率領市廬劇團和市京劇團的主要演員,去南京觀摩演出。
父親說,他不記得是看了十天還是半個月,不過,梅先生的所有劇目他都看過了。梅蘭芳在南京人民大會堂主演了《霸王別姬》《英雄義》和《捉放曹》等名劇,父親他們一行可謂大飽眼福。
在演出的最后幾天,是梅葆玖主演。梅葆玖那時候只有20歲,可謂初出茅廬。每次演出時,梅蘭芳先生都會坐在戲臺側(cè)面的一把椅子上,給兒子“把場”,以示鄭重,遇到問題也可以及時提醒和指導。同時,此舉某種意義上也是為兒子聚攏人氣。梅葆玖演出的劇目有《四郎探母》《玉堂春》《生死恨》和《木蘭從軍》。我小的時候聽父親說到梅葆玖先生時,對其扮相和演技評價一般,估計就是那次觀摩時的印象。后來,再從電視上看了梅葆玖先生的戲,父親說比過去好了太多。
父親他們一行人,和梅蘭芳先生碰巧住在一個旅館。每天晚上看完戲回旅館吃夜宵時,父親他們一桌,梅先生他們一桌,彼此也會寒暄和簡短地交談。父親說他那時太嫩生,沒有和梅蘭芳先生太多深入地交流。“嫩生”,在合肥話里的意思是靦腆、有些放不開。父親那時候才25歲,“嫩生”一些可以理解,但25歲正是追星的年紀啊,擱現(xiàn)在,能夠見到梅蘭芳這樣的大牌名角,可不是分分鐘撲過去,合影、簽名、搭訕嗎?怎么可能只是含蓄矜持地點點頭、笑笑,或者最多客套幾句。時過境遷,果真是現(xiàn)在人理解不了過去的人,更何況父親的骨子里,還有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氣息呢。那種氣息里有傲氣,還有其他一些東西,正是它們,讓父親嫩生、矜持而含蓄。
1977年后,父親從農(nóng)村回到城市,被分配到合肥市青年京劇團工作,先是編劇,后來當了劇團的負責人。
合肥市青年京劇團,可以說是以團代校的京劇新科班,建于1970年,起先叫“宣傳隊”。宣傳隊挑選幼童六十余名,習唱京劇。主要教師有曹畹秋、張福通、丁寶珊等,1975年正式以劇團命名。雖然劇團成立于非常時期,依然能夠以科班形式,扎實地訓練了小演員們四年基本功。1977年以后,又補授了京劇傳統(tǒng)戲和戲曲特技內(nèi)容,同時展開創(chuàng)作和演出活動,讓學員在實踐中提高。幾年間,共創(chuàng)作、移植傳統(tǒng)劇目達四十多臺,有些劇目演出場次超過一百場。新創(chuàng)作劇目《紅纓似火》,也連演七十余場,江蘇、河南等十五個省、市、地區(qū)都曾派人前來觀摩,并紛紛移植上演。此劇還曾赴多地巡回演出,省內(nèi)外各媒體紛紛予以報道。合肥市政府曾以劇團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招待日本的訪問代表團;以《鄭成功·背父報國》,招待駐肥部隊官兵;南京市政府,還曾以《紅纓似火》,招待法國友人。
1982年8月,長大了同時技藝也日臻成熟的合肥青年京劇團的年輕演員們,參加了合肥市青年演員藝術匯報演出,獲獎數(shù)名列第一。
匯演進行過程中,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恰好來到合肥。市有關部門邀請他觀看市青年京劇團演出的一臺折子戲。青年京劇團演出了傳統(tǒng)京劇《羅成叫關》《花田錯》《赤桑鎮(zhèn)》《將相和》《李慧娘》等片段。演出結(jié)束后,曹禺和省市領導同志,登臺接見了全體演員并合影留念。曹禺同志熱情贊揚戲演得精彩,他說:“演出成功,前途無量,后繼有人,京劇事業(yè)的未來靠你們。”當市文化局藝術科科長馬宏業(yè),向曹禺先生介紹我父親“這是京劇團劉定九團長”時,曹禺很親切地握著我父親的手說:“感謝你培養(yǎng)這批好青年,培養(yǎng)這些好演員。”又說:“很好,很好,祝賀演出獲得很大成功!”
前幾天,我找出曹禺先生和我父親握手的照片。妻子在一旁說,當時父親盡管很精神,但顯得有些憔悴,胡子似乎都沒有刮。我說,你知道老人家那時候有多忙,又是多么的操心?
轉(zhuǎn)眼近四十年過去了,劇團早已經(jīng)解散,當年那些年輕的演員們也四處散去。他們最好的年華,最精彩的瞬間,定格在一張張黑白照片里,至今看來,依然能感受到那英氣逼人的氣息與魅力。
在92歲老父親這兒,那些他見過、接觸過的名流,和青年京劇團的那些年輕的演員,他始終都記著在。
時而,他會想起他們。
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jīng)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