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擁擠的病房里,沒有鮮花,沒有蛋糕,更沒有美酒與佳肴。夏天的陽光,隨意地灑在父親——一位八十八歲老人的臉上、身上,一身的條紋病號服,越發紋路清晰,像老人慈祥的臉上掩藏的經歷……父親沒有抱怨這樣的慶生,因為這是他一向喜歡的極簡的紀念方式。他在陽光里,一如往常,幸福地微笑著。他的苦難、他的自豪,都在他不悲不喜的淺笑里……
1951年元月,年僅十七歲的父親,憑著一腔男兒熱血,瞞著家人執意報名參軍。為了戰事需要,父親在部隊一邊學醫,一邊刻苦地進行軍事訓練。4月,正是人間好時節,父親毅然決然地跟隨志愿軍隊伍,去朝鮮上了戰場。
父親參加了三次大的戰役,而在1953年7月的那次狙擊戰中身負重傷,昏迷在戰場的硝煙炮火之中。父親所在的67軍,戰后只剩下傷員。后來,是68軍的戰士從廢墟里救回了他。也就是在第二天,宣告停戰,朝鮮戰爭結束了。因為父親是最前線的戰士,也是有功之臣,便被送回安東,在佳木斯醫院救治,療養。父親說,照顧他們的護士都很美,像她們的心靈一樣美。在她們的細心照料下,讓他忘記了截肢之痛,以及胸口的傷。
1955年,父親回到安徽榮軍學校,后來自愿要求回到家鄉桐城的一個鎮上的醫院工作。他說,家鄉的人民更需要他。
7月的天空,又飄起了雨。在這樣的一個午后,父親又與我聊起戰爭。不管時間過了多久,只要話題打開,父親仍然熱淚縱橫,他深情地懷念那些犧牲的戰友。最讓他心痛不已的是,一面還在和他低聲說著話的戰友,分秒之間就被敵人的炮火炸掉了頭顱。父親的手,在黑夜之中摸到的,是已不再說話的戰友沒有了頭顱的脖子。戰友的鮮血染滿父親的手,該是什么樣的心情!
父親常常在夢里與他的戰友們會合,穿行在硝煙之中。
小時候,在有星星的夜晚,我就歪著腦袋,天真地問父親打仗怕不怕?因為我是從電視里看到戰場上的殘酷景象的。父親總是堅定而自豪地回答:“我們軍人的生命如花,雖衰猶榮。為國殺敵是我們軍人的使命!”我問他可曾后悔過年少時的壯舉,他說:“這份榮耀,不是誰都有機會獲得的。”在父親的世界里只有自豪,哪來后悔?父親習慣性地牽牽打皺的衣角,扭過頭和我說:“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有戰爭,誰不渴望永久的和平?”
面對滿桌菜肴和熱氣騰騰的白米飯,我常常帶著未知,好奇地問及父親戰時的生活狀況。父親說:“伙食并不好,不是祖國給得不夠,而是給得很多。是因為有的食品還在運輸途中,道路就被炸毀,導致無法繼續輸送;有的是在營地,被敵人的炮火炸飛。參戰之前,我們吃的是小米、壓縮餅干。后來戰事緊張,炊事班都被打散了,就只能吃炒米了。肚子餓時,吃上一口、兩口,生活非常艱苦,二線的更苦。甚至有的戰士已經犧牲了,活著的我們,還看看犧牲的他們口袋里有沒有食物……”每每此時,桌前的父親便是無語凝噎。“那時,我們沒有規定的休息時間,時刻準備著迎接戰斗,只能偶爾地在戰壕里瞇瞇眼,最長的一次一個星期連眼都沒瞇過。先是四十八天的狙擊戰,接著又是沖鋒戰,喝的水是從石頭縫里滴出來的,摻雜著血和尿的味道……”說著說著,父親的目光就自然地移向門前挺拔的梧桐樹,眼里有種難以掩飾的悲傷。這份悲傷,似乎將父親又帶回了他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戰友們倒下去又站起來的地方。“在那種惡劣的情況下,我軍沒有誰放下武器,臨陣脫逃。戰士們把手榴彈系在褲腰帶上,哪怕不得已時和敵人同歸于盡,也絕不做俘虜。”父親像在講述著別人的家常,難得的那份淡定;或是在一場激烈賽事中的獲勝,那份不可低估的榮耀。
父親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被鋸掉習慣了的右手臂。于是,他開始鍛煉使用左手,唯一的可以與生活抗衡的一只手。除了日常生活,他還可以用左手把蘿卜切成絲,把葫蘆切成片。父親在醫院做財務的那些年,他的算盤打得順溜溜的。他剩下的那只左手,還可以寫得一手娟秀的好鋼筆字……他一直努力地把生活過得很精致,把人生填得很飽滿。他總說我們不如他刻苦,說我們不學無術,浪費光陰。他教育我們,人無學不可立足,就連要飯的還得有自己的筷子、碗!那時,我們怨過父親太過嚴厲。后來,在現實之中一次次被打磨,才懂得了父親樸素的教誨是多么深刻;在漸漸的成熟中,才明白作為父親的良苦用心。
幼時的印象里,父親總是那么堅強,那么勤勞。我們兄妹六人加父母的八口之家,收入與開支遠不能持平。于是,父親披星戴月地挖些被鋸掉樹干的老樹根,曬干了當柴火;在貧瘠的山地上開荒,種一些雜糧、蔬菜之類的,作為家庭生活之補貼。他生怕我們挨了餓,受了委屈。那時,我們只知道父親有用不完的力氣,卻不知父親作為一家之主,一次次咬緊牙關,與困難挑戰。為了我們的人生豐盈,省吃儉用地供我們讀書,希望我們考上理想的學校,干有價值的事情。我們,還是讓父親失望了,他也生氣了。他就讓我們自覺地把自己關在房里,想通了才能出來吃飯,這是我們做錯事時給我們的最平常的懲罰。
后來,我們在父親的嚴教與呵護下長大,兄弟姐妹們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平凡人的平凡事,漸漸也都是天各一方了。平時,我們回家看望父親,他還是一副不老不屈的樣子,說不用常回家看他,只要我們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每逢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給他買點禮物,也總被他拒之門外,責備我們亂花錢,有余錢就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就連八十歲生日,他也生氣地拒絕我們給他大搞慶祝。父親的一生,似乎都走不出那個戰火彌漫的缺糧之境,掉在餐桌上的一粒米飯,都會被他撿起吃掉。
父親與母親,既是相愛的一生,也是爭吵的一生。他以他的軍人之風主事家庭。我也是在母親病逝后才懂得,爭吵是他們愛的一種方式,他們誰都放不下誰。待我們為人父為人母時,便也懂了父親母親之間的相處,是怎樣的一種模式。
父親除了在醫院干好會計的本職工作之外,還不斷勤學醫術,為那些看不起病的村民看病。那些感恩的村民就用自己的方式,拿出自家種的各種豆豆回報,也就是我小時候的衣兜里從不缺零食的原因。
2019年雨季的那個狂風來襲的夜晚,父親痛失了知天命之年的大女兒,而他的另一個女兒,正與黑惡斡旋……那個日子,父親終于病倒了——腦中風,好在救治及時保住了性命。直到今天,還癱瘓在榻……
走出病房時,我的腳步如鉛,每邁開一步都很艱難。父親說過的話,我都記著:“從苦難里走過來的人,就會百折不撓。”父親,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一生都在給我們提醒,給我們光。
父親,永遠是我們最親的人,是那個忍住苦給我們甜的人,是那個從來只給予卻不要回報的人,是那個眼神一轉就讓我燈火通明的人。
在此,我想向偉大的父親致敬,向英雄致敬!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