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輝煌與荒蕪,他的人生,遠看是前行,近看是歸鄉。
陳行甲,一位傳奇人物。曾經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仕途一片光明。2016年任期屆滿被提拔后,辭去公職,創立了基金會,致力于開展公益創新、大病救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今年,他剛好滿50歲。
《在峽江轉彎處》(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是陳行甲寫的一部自傳作品,整體按照時間順序寫,共七輯。第一輯“我和我的母親”,從童年寫起;第二輯“關于我們的故事,他們統統都猜錯”,主角是他的愛人,從大學寫起;第三輯“如果有光,我就能看到你的眼睛”,寫的是大學畢業后到基層工作9年的經歷;第四輯“人生的巴顏喀拉山”,講的是他在清華的學習生活;第五輯“密歇根湖上有一千種鳥”,記錄他在美國的留學生活;第六輯“在峽江的轉彎處”,回憶了他在巴東當縣委書記的經歷;第七輯“你好,我的人生下半場”,敘說了他的公益之路。
他的人生之路,就像書封面上的一句話:“遠看是前行,近看是歸鄉。”童年時期,母親的時時鼓勵與教育,讓家境貧寒的陳行甲感受到富有,“哪怕是補丁衣服,我們也要穿得干干凈凈。”到任巴東后,陳行甲將母親教給他的“干凈”二字,作為巴東精神的口號。從小,他眼見母親對鄰里鄉親不遺余力地幫助,耳濡目染,這讓長大后的陳行甲,也懷著和媽媽一樣的悲憫態度來對待弱者,讓他恥于在窮困的土地上錦衣玉食,從而堅守干凈的從政底線。
“人生上半場求存,下半場求真。”在任職縣委書記期間,陳行甲鐵腕反腐,粉碎了很多巴東官員的“美夢”。同時,他為宣傳巴東旅游,直播三千米跳傘,親自演唱MV,轟動網絡,打響了“秘境巴東”的旅游品牌,當地的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呼他“甲哥”。
官場浮沉二十年,穿行在政府、大眾與商人之間,陳行甲發現,曾經用群眾口碑積累下的好官形象,竟意外成為了他在公益領域的敲門磚。20年的政府工作經歷,是陳行甲身上特殊的優勢。他說:“我知道怎樣與政府緊密合作,能更清楚地看到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邊界,準確地踩到那根線。”
如今的他50歲,回看曾經站在人生岔路口的自己,回看棄官投身公益的選擇,他說:“我放下了手中的權力,除了理想和熱忱以外,一無所有。”無論是人生的上半場還是下半場,無論是為官還是草根公益,陳行甲的初心都是為國家和人民群眾做實事,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堅守初心,希望每個人都能走正確的路,做一個有尊嚴且對社會有用的人。
樸實的字里行間,能看出他是一個忠于靈魂、至善至真的熱血男兒。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更難得的是,他同時還是一個堅定的行動者。
陳行甲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告訴大家,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他的每個人生階段都充滿不自信、惶恐和掙扎,但卻從未放棄過愛和希望。這可能也是大多數人的縮影。只要我們不放棄愛和希望,我們就都是戰士,都是英雄。
這本書不同身份的讀者看,都會受益良多。陳行甲那種干凈的、真心為民請命的精神,不負本心的初衷,好學、堅毅的品性,都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標桿。總之,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