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故鄉在原野。
端午前后,山坡上,田埂頭,荒地里,小路旁,乃至老屋殘墻,往往蓬勃著青撲撲的艾草。莖稈修直,站成密集的熱帶雨林;葉片羽狀,背面覆有淺白色絨毛,呈現出秋菊的風姿。微風過處,艾葉婆娑搖曳,像一雙雙舞動的小手,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艾香。
艾是古老的植物,歲數比我們大。它屬于鄉村,屬于泥土,屬于原野,屬于大地。艾草混跡于野蒿、雀麥、荊棘、蘆叢,與野菊相似,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冰雪初融,艾芽便開啟生命的旅程,從枯葉殘樁的舊跡里探出一簇嫩綠。春風吹過,春雨潤過,艾芽裹一襲青衣和孤寂,望山而吟,臨水而歌,仰天含笑,以孜孜不倦深扎土壤的精神定力,默默地生長,默默地攢綠,默默地沉香,直至出落成二八芳齡,亭亭玉立。于是,原野里多了一片密林,多了一處葳蕤,多了一層藥香。
雖然艾草在外形上不易識別,但從氣味上還是很容易區分。站在它身旁,一股濃烈的草藥香迎面撲來,那是大自然萃取出來的清苦之香,入腦入心。《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草是一劑草藥,具有理氣血、逐濕寒等功效。艾草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還能祛病防疾。
艾草是鄉野的隱士。它遠離花缽,遠離盆景,遠離市聲喧囂,只與山野親近,與農莊親近,與飛鳥親近,與星光親近。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一心一意地汲取陽光雨露,把自己修煉成一味清苦的良藥,香別人,也香自己。于是,端午的村莊,處處氤氳著濃郁的艾香。
濃郁的艾香,攜帶著大自然的密碼,從歷史的長河里漂來,從《詩經》的長卷里飄來。“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這便是活在《詩經·王風·采葛》里的艾草。原來,端午的艾草,也是一株相思草。
佇立在荒野長風里的艾草,從先秦的風景里走來,從《離騷》的長嘯中走來,從親人的目光中走來。穿越歷史煙塵,歷經風霜雨雪和炮火硝煙,艾草從容不迫,寧靜而安詳,孜孜以求,不改初心,直至今天,依然散發出持久的清香。
端午時節,插一枝活在《詩經》里的艾草于門楣,屋子里頓時縈繞著古意、詩意。艾香滿堂,那是先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