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之前,很多人寫過下塘燒餅,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可作為下塘媳婦,我的下塘燒餅或許有不同的風味。
可以這樣說,認識先生多少年,我就吃了多少年的燒餅,正宗的下塘燒餅。
第一個,年份有點久遠,1995年,也是認識先生的那一年。美食最能打動人心,俗話說得好,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沒辦法,吃了也拿了,為了能長長久久地吃到下塘燒餅,只好把自己嫁了。
最近的一個,就在前幾天,清明放假期間,回下塘看望婆母,當然少不了吃燒餅。婆婆早早為我們準備好了,只等著我們回去吃,臨走,還不忘給我們捎上一些。忘了說,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這是常態了,有時候,帶多了,吃不了,就分給親戚朋友一些,他們都說好。這個好很有意思,說明很多問題,首先是下塘燒餅確實好吃,夠味,名不虛傳;其次,是我的婆家好,人好,氛圍好。可不是,我也是這樣覺得。
你看,從中間隨便選一個,哪一個不是唇齒留香,哪一個不是回味悠長?第N個,這是弟媳親自去打的,加厚加料的,肉多芝麻多,一個管你飽,吃了還想吃,可惜不是大肚漢;第L個,這是大嫂打的,一口咬下去,除了香還是香;第M個,這是大姑姐打的,芝麻覆了一層又一層,典型的香酥脆。小叔子,三嫂,還有好多,實在詞窮,就不一一細說了。說到底,他們都是下塘的原住民,生于斯長于斯,從小吃著燒餅長大的,哪家的好吃,哪家的料好,哪家的醬好,他們都門兒清,各有自己的心頭好。就比如,弟媳婦喜歡的是街上的余家燒餅,每次從合肥回下塘,她都不忘去打幾塊,現打現吃,她享口福,我也沾光。大姑姐喜歡的是林家燒餅,她打的燒餅,必出自他家。還有幾個比較特殊,這是節假日,公公親自做的餡,拿到燒餅攤加工的,好給孩子們回來吃。真材實料,加上下塘燒餅特有的面香、芝麻香,那滋味一直香到現在,打住,要不然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可惜,再也吃不到公公打的燒餅了,他老人家已經離開我們四年了。
這些就像是細雨,一點一點地灑在地里,一點一點地滲進心里。好比我與婆家之間的相處,雞零狗碎少不了,可是你要問我時,我記起的除了呈給你的下塘燒餅,還有的就是親情。其它的所謂的細枝末節都無傷大雅,不算什么。美食能慰藉人的心靈,親情能滋養人的脾胃。這已足矣。
有時候,想想,這是我的福氣。生活是一面鏡子,它呈現給我最美好的一面,讓我在一地雞毛中能如沐春風,初心不改。
就像這下塘燒餅,怎么寫,都無愧它合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愛了這么久,承它的情,它給我的回報遠遠不止這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