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今年已82歲高齡,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近幾年,常聽她嘮叨最多的一句話是:“我這輩子最遺憾的是沒念過書,沒進過學校門。”起初聽到這話時,我不以為然道:“你們那一代人不識字的太多了,再說鄉下人識字和不識字沒多大區別。”母親溫和地笑著說:“不一樣,有文化就可以讀書看報,知道很多東西。人這一輩子,自己學的本事永遠是自己的,別人永遠拿不走。”仔細一想,覺得母親的話很有道理。從小到大,母親說過的很多話,雖然不是什么奇語妙句,卻蘊涵著許多深刻的道理。
記得我上學時,有次考試沒及格,回家后一個人關在屋子里。母親喊我吃飯,我不吃,母親知道后安慰我:“走路還能不摔跤啊?跌倒了不要緊,要緊的是賴在地上不起來。”聽了母親的話,我郁悶的心情才慢慢開朗起來。還記得有一年“雙搶”,母親讓我和弟弟幫家里割稻子,那塊田雖說不是很大,但割完至少要一上午。還沒有開始割,我就先發起愁來,什么時候才能割完啊?于是就消極怠工。當母親來稻田時,一眼就看了出來。她笑著說:“眼睛是奸臣,手是忠臣,那些稻子看上去挺多,其實割起來就沒了。”果然,我和弟弟沒到一上午就把那片水稻割完了。
母親還是個非常節儉的人,最討厭浪費。小時候吃飯,如果有一粒米飯掉在桌上,她都會讓我們撿起來吃掉,絕不許剩下。所以每次吃完飯,我們的飯碗里都是干干凈凈的。她常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懂節儉一世窮。”盡管母親很節儉,但到過年時,還是會給我和弟弟做新衣新鞋。平時不舍得吃肉,過年時總要買些肉給我們吃,但不讓吃多。母親說小孩如果肉吃多了,長大就怕吃肉了。當時我對母親說的話并不相信,現在認為她說的很有道理。
村里孫嬸和徐嬸是一對冤家,她倆常常會因為雞毛蒜皮的事爭吵。有一次,兩人又為爭曬稻子的場地吵起來。母親看著她們一直僵持著,就把我家曬的稻子往里邊掃,騰出一塊地方讓孫嬸曬,孫嬸不好意思地讓步了,一場矛盾就這樣被母親平息了。母親看她們平靜下來,就去安慰徐嬸,“別吵了,都是隔壁鄰居,為這件小事吵得雞犬不寧劃不來。”然后又接著勸孫嬸:“遠親不如近鄰,誰家沒有難處,誰家沒有讓人幫忙的時候。好親戚不如好鄰家,住家有了好鄰家,又喝酒來又戴花。”或許是母親年長,或許是母親的大度謙讓,那兩個嬸嬸以后很少指桑罵槐了。
在我成家后的那幾年,因為一些瑣碎的事常與妻子爭執鬧矛盾。母親知道后,問起事情的原委,然后委婉地對我們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進了一家門,就不要爭高論低,說長道短,夫妻之間應相互忍讓,和和氣氣過日子,一個家庭才會興旺。”母親的一番話,常常使我們平靜下來,在相互的摩擦中彼此退讓,學會了包容,加深了夫妻間的感情。
母親還常常跟鄰居說:“錢是九好,情是十好。人的一生不能把錢看得太重,情義比錢更重。人也不是錢掙得越多越好,只要夠用就行。”她不喜歡那些像守財奴一樣活著的人,所以母親從不哭窮,她說人活著就要有志氣,哭窮不會讓人活得好。從小到大,母親很少在我們兄弟倆面前訴苦,講她的艱辛與不易。幾十年歲月蹉跎,很多陳年往事已隨風飄散,蕩然無存。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體會到母親那些話對我的影響。她一直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啟迪我有善心、愛心,讓我學會了勤勞節儉,懂得了包容大度,更深知為人之道,與人相處之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