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五大劇種:徽劇、廬劇、黃梅戲、泗州戲與皖南花鼓戲。其中,皖南花鼓戲距今已逾百年,她既承接了中原地區的戲曲傳統,又在江南水鄉生發出新的特色,是當前全國戲曲百花園中民間小戲門類里的重要一支。
我省江南地區近蘇近浙,地緣上的緊密關系為不同劇種間的互相影響帶來了便利,戲劇工作者在不斷交流中取長補短。隨著這一過程的深入發展,皖南花鼓戲逐漸納入了很多越劇、錫劇的元素,在演員唱腔、樂隊伴奏、服裝道具與舞美燈光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改進。因此,雜糅眾家之長的皖南花鼓戲在蘇浙滬皖地區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同樣,以豫劇為代表的河南省地方戲對皖南花鼓戲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皖南花鼓戲四大主腔之一的“北紐子”,就借鑒了河南地方戲高亢有力的行腔方式,以《攔馬》《站花墻》為例,這種奔放強悍的唱腔,有利于刻畫堅強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男性角色。“北紐子”有各種板式——散板、正板、送板、數板、快板等,這些板腔的變化大大豐富了皖南花鼓戲的演唱形式,使其在聲腔構造上更為成熟,舞臺人物塑造能力亦勝一籌。
皖南花鼓戲在民間長演不衰,近百年里其樂聲常響于皖江南北的城市與村落之間。戲班是表演的主要隊伍,除此以外,百姓們也喜愛玩票,自己上臺進行一小段演出,地間田頭或自娛自樂哼唱,或三五成群對唱。從這一點,也可看出皖南花鼓戲有著深厚的民間積累。新中國成立后,各縣市相繼成立了專業劇團,這大大提高了皖南花鼓戲從業者們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能力,繼而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1958年,毛主席視察安徽,并在蕪湖市工人俱樂部欣賞皖南花鼓戲《八十大壽》,接見部分演職人員。新中國成立初期,日理萬機的毛主席撥冗觀看一個地方劇種的演出,這在中國戲曲界是一段佳話,也是對廣大戲曲工作者的鼓舞。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皖南花鼓戲《春嫂》入選進京,在工人俱樂部為代表們演出,受到了領導和代表們的喜愛,這也是皖南花鼓戲歷史上輝煌燦爛的一幕。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戲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戲曲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近些年,地方戲曲逐漸式微,鮮見于大型舞臺,尤其是一些傳統劇目,如皖南花鼓戲的《大清官》《打瓜園》《小尼姑下山》等等,演出頻次逐漸減少。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引領下一代去了解和喜愛自己國家的傳統藝術,對中國戲曲毫無認同與親近感,我們將情何以堪?
可喜的是,在創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主張的引領下,皖南地區掀起了一場振興花鼓戲的熱潮。宣城、寧國、廣德、郎溪等縣市都成立了皖南花鼓戲振興研究機構,廣德市教體局還把皖南花鼓戲的所有唱腔印刷成冊——《梨園拾貝》,發放到全市各中小學校作為音樂教材,由音樂教師教唱。宣、寧、廣、郎等縣市每年還定期組織送戲進校園活動,其中大部分劇目都是皖南花鼓戲。希望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讓學生們對傳統戲曲產生興趣,成為新一代的觀眾,甚至是新一代的戲曲傳承者。
令人心痛又難以否認的是,許多老人已經作古,在世的也多半到了耄耋之年,那些寶貴的資料和記憶極有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而被永遠湮沒。樓塌路毀尚有補救之法,仰賴口傳心授的傳統藝術一旦失傳,就可能永遠沒有挽回的機會。各縣市雖然已經成立了相關機構,但相互間很少有交流探討的機會,無法共享經驗和資源,集體智慧無法得到很好的發揮,這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幸好還有一大批熱愛皖南花鼓戲的人,仍活躍在皖南花鼓戲的陣營里,他們還在不斷進行挖掘、整理、創作、演出,在這一過程里,以身作則地影響和培養下一代。例如,宣城市的楊玉萍同志,她自費建立了皖南花鼓戲博物館,成立了皖南花鼓戲有限公司,為皖南花鼓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如果能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領導和組織各縣市的研究機構,把人才集中起來,定期在一起研討,對皖南花鼓戲進行系統、全面的挖掘、整理、創作。與此同時,再成立若干專業皖南花鼓戲劇團,規律演出新舊劇目,做到文本上的整理創新與舞臺上的專業表演相互成就,那或許才真的可以把皖南花鼓戲真正傳承并發揚光大。“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家萬師。”傳統戲曲擅于一方氍毹上演出人間百態,其曲唱之變化動人,形表之精妙恰當,魅力無窮。新時代,皖南花鼓戲這個寶貴的劇種如何傳承、如何創新、如何薪火相傳,是我們戲曲人需要思考和有所作為的。
皖南花鼓戲,我堅信,你可以重整行裝再出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