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中有兩個人的行為頗有相像處,都有輕微的偏執(zhí),但又肯堅持,從一個小口進去,最后挖出一潭深水來,成為某個領域的翹楚。
這兩人,一個便是寫汪曾祺的蘇北,現在被稱許為“天下第一汪迷”,近年來頗出了幾本關于汪曾祺的好書,他自己的散文也越寫越好;另一個就是寫合肥的劉政屏——關于他的情況,合肥的作家圈中沒有不知道的,一個合肥土著,因為長年在書店里工作,迷戀上了寫書這行當,有一天又突然起意要寫合肥,從策劃書到自己寫書,一本接一本,最后成了寫合肥最多的知名作家。“天下第一合肥迷”,這頂高帽子送給他,估計也是妥妥的。
合肥歷史上有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北宋名臣包拯,一個是晚清重臣李鴻章,這兩個人物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做派和思想雖然各有各的時代特色,但都深深地影響了中國。
劉政屏家族受包、李的影響似乎不太大,他們家族幾百年間在合肥要有影響也只是在文化圈居多,所以劉政屏的寫作也受此影響,多在文化合肥和地理合肥這一塊尋尋覓覓。他們家族不是合肥的大家族,但還是頗有一些資產,是不愁吃穿用度那一種,寫寫字練練武養(yǎng)成了一些文人雅士。有一位先祖及祖父是著名書法家,而父親則是一位劇作家,當過市政府的第一任文化組組長,后來做過劇團團長,經歷了從小合肥(解放初期合肥只有四五萬人口)到中合肥、大合肥的整個蛻變過程。對合肥文化七十年間的生態(tài)變化,老人家更是一本活字典。這樣的家境在時代潮流裹挾下足可以過安分守己的小生活,但缺乏革命的動力,所以他們家族似乎也沒出現過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家。而劉政屏自己看起來也是一介書生,溫溫和和,處事謹慎,做事細心,對地域文化充滿癡迷。受家庭影響,他從年輕時起便偏愛寫作,那時候他太太也寫,屬于正宗文青那一類。然后藏書。而他還有收藏撲克的愛好。這些愛好伴隨著他走過人生的所有起起伏伏,走過中年的迷茫,到最后越走越清晰——他成了一個專寫合肥的寫作者。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這樣的朋友還有幾個。他們起初看不到寫作的目標,什么都會去嘗試,但等到目標出現(有的是刻意尋找,有的是寫著寫著就出現,有的則是撞上)后,他們沿著一個方向一意孤行,最后當然成就了自己。
這本書是劉政屏寫合肥街巷的。而我有幸成了本書的審讀者,便把這本書細細看了一遍。當然有的文章我以前讀過,而有一部分則是劉政屏特為本書而寫的。審讀意見中我這樣說——
作為世代居住在合肥,一直留心合肥街巷的現狀與歷史、變化與發(fā)展的寫作者,作者從1999年起,為合肥街巷寫下第一篇文章;2016年策劃出版《合肥的小街小巷》一書時,又集中寫作了一批。這本書出版后反響不錯,發(fā)行也不錯,聽取各方聲音后,他有了一些新思索,在2020年下半年醞釀出版本書時,又寫了一批文章。加上這一二十年來不同時間段寫下的和行走有關的文字,便構成了這本書的堅實主體。
作為一個文化世家子,父母一個是編劇,一個是教師,耄耋之年仍然康健,這成了他寫合肥街巷最好的精神導師和動力。這本書也可以說是他們家族和合肥街巷血脈交融的深情回憶史。這就有了它的獨特性。
一個世紀以來,他們家族在合肥曾經住過很多處地方,有祖父最先落戶處,后來祖母的居住處,有父母剛結婚時的居住點,作者自己少年時日日走過的地方,也有后來父親落難時的簡陋居所,后來搬遷的新住處,更有作者結婚后帶著妻兒日日走過的地方。這本書總體而言明亮而溫暖,也很有歷史滄桑感。通過他們家足跡的不斷變化,反映合肥這個城市百年來的變遷史。
這段話放在序里也還是合適的。
我相信這本書只是劉政屏的一個階段,他的目標仍然在前方。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