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喜歡讀書,雖不敢以讀書人自居,但是讀書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退休閑居以來,每當夜幕降臨,我總是習慣性地走進自己的書房,坐在書桌前,摁亮臺燈,徜徉書海;或是半躺在床頭,順手翻閱一本“閑書”,隨心閱讀;或是打開電腦,暢游于無際的網絡世界,心中便有了一種愜意的感覺。然而,盡管如此,我還是常常想起少年時,躲在被窩里讀書的情景。
大約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開始閱讀長篇小說。那個時候沒有中外文學名著,能夠讀到的書少之又少。因為喜歡,就在親戚、同學、朋友間相互借閱,大多數是描寫革命戰爭年代的書,像《平原槍聲》《太行風云》《難忘的戰斗》《老共青團員》等,還有驚險反特小說《沸騰的群山》《龍角山》,也有描寫抗美援朝戰爭的《激戰無名川》《志愿軍一日》等等。那時我們放學以后,有大把的業余時間閱讀課外書籍。如果拿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一定是連天加夜閱讀。但是家里大人是不允許我們熬夜讀小說的,到了睡覺的時間,一定要關燈就寢。若是正看到書的關鍵章節,而又不得不放下時,心中直癢癢。
關燈以后,心里還在牽掛著書上的故事情節,躺在床上輾轉難眠。后來有一本書給了我啟發,書的名字記不住了,內容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在營房熄燈以后,為了不影響同屋戰友休息,自己打著手電筒堅持學習的事情。從那以后遇到我特別喜愛的,或是急于歸還的書,我會悄無聲息地將家里的手電筒偷偷放在枕頭下面,等到家人都睡了以后,一個人躲在被窩里,打開手電筒,盡心閱讀。雖然已經記不清在被窩里讀了哪些書,但唯獨對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我現在還能依稀記得當時閱讀的情形。
那是在初中時代。一天晚上,我一直都在看著借來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保爾·柯察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快到睡覺的時間了,為了能夠繼續讀下去,我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趁家人不在意,從抽屜里拿了手電筒,悄悄地放在枕頭下面,洗漱以后,上床鉆進被窩。等到家人都睡了,我將身體蜷縮進被窩里,再用衣服蓋住被頭,拿出手電筒,打開書繼續讀。眼睛看酸了,閉上休息一會兒繼續看。不知過了多久,手電筒的燈光突然暗了下來,而且越來越暗,這時我才感覺到因為用的時間過長,手電筒的外殼開始發熱,電池的電量已經不足以點亮小燈泡。我不得不滿懷遺憾將書合上,從被窩里伸出頭來,大口地呼吸幾下,很不情愿地閉上眼睛睡覺。第二天早晨,我悄悄地把手電筒放回原處。因為家里手電筒使用的頻率太少,所以一直沒有被發現。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現在,夜晚有燈如白晝,可以隨心所欲地讀書,睡前讀書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抵御著電視、智能手機的誘惑,在明亮柔和的燈光下,一書在手,悉心品讀,跟隨作者的文字遨游于大千世界之中,真的是一種幸福享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