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板鴨是安徽省無為市傳統(tǒng)特色名食,始創(chuàng)于清代,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因其先熏后鹵,天然煙熏芳香,早年也叫熏板鴨。光緒年間,由新疆等地遷來無為定居的五十余戶回民,逐步對熏板鴨技藝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增加了調(diào)料種類等配料,使熏板鴨的味道更加誘人。由此無為熏板鴨的風味經(jīng)過改良、沉淀基本形成,綜合后的味道更是深受食客的喜愛。如今,無為板鴨已被列入《中國名菜譜》;2013年,無為板鴨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其制作技藝入選《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之無愧地成為一道聞名于世、香飄八方的佳肴。
說起無為板鴨,還有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無為鼓樓附近,有一個名叫張忍的孤兒,有一手做板鴨的手藝。他與鄰居家閨女何泉青梅竹馬,只是無錢送上聘禮求婚。這年又臨中秋節(jié),張忍鼓起勇氣,手提一只自己精心制作的板鴨,來到何家求婚。何泉的母親素聞張忍聰明勤奮,對這門親事倒也不反對,但看到張忍帶來的所謂聘禮,僅是一只板鴨,唯恐世人譏笑,便暗示何泉,好言相慰,將張忍連同帶來的板鴨送出家門。張忍回到家中,燜灶已將粥燉好,但他悶悶不樂,無心去吃,順手將板鴨掛在燜灶上面的鐵鉤上,又往尚有余火的燜灶膛里添了幾把木屑,便和衣在床上睡去了。木屑緩慢地半燃半滅地燎著,冒著一股細煙,裊裊升起,直熏板鴨。約莫過了三四刻鐘光景,一只光潔的板鴨,竟然變得色澤金黃,泛出芳香野味。撲鼻的香味熏醒了張忍,他見此板鴨,驚喜交加,便將板鴨又作一次短暫鹵燜,頓時板鴨更顯得肉嫩色美。當張忍將這只板鴨再次送到何家時,全家為之喜不自禁。何母鄭重地說:“張忍,這特殊的板鴨就是你的特殊聘禮,你和阿泉不日便可完婚!”張忍和何泉結(jié)婚后,悉心研制和經(jīng)銷板鴨,憑借這意外得來的美味,獲得人們廣泛贊譽。
不知是不是口口相傳的故事影響了人們,據(jù)無為縣志記載:“民俗婚筵多用鵝,后改為鴨。”至今在無為當?shù)厝杂心信喕樗桶屮喌娘L俗,叫“超節(jié)”。只要定了親,逢年過節(jié),男方就得給女方“超節(jié)”,連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得給,一個都不能少。
無為板鴨能傳承百年,主要在于它的制作工藝精良,味香色美,深受人們喜愛。選材上,因為無為北接巢湖,水系發(fā)達,天生的湖泊很是利于鴨子的培育。首選上等麻鴨,體重在2公斤上下。宰殺洗凈后,在翅下劃二寸長刀口摳出內(nèi)臟灌水洗凈后,放入食鹽,灌進硝水晃動,再入缸腌制,先腌鴨身,兩小時后將鴨頭朝下,再腌兩小時,掛在風口晾干水分。接著用細鐵棍作架,將鴨置上,下以木屑緩慢燃燒熏烤,每隔五分鐘翻熏一次,待到鴨坯色澤金黃聞到香味,加八角、花椒、桂皮、丁香、小茴香、草果、川骨香、香葉、大茴香等香料入布袋,扎口,放進注水鍋內(nèi)。再加香菇、冰糖、醬油、醋、蔥、姜,燒開后,放入熏烤過的鴨坯,用小火燉約十分鐘,再用柴灰壓火燜三十分鐘即可。成品鴨金黃油亮,皮脂厚潤,肉質(zhì)鮮嫩,醇香味美,兼具北京烤鴨的芳香和南京板鴨的鮮嫩。
吃無為板鴨,如何吃出滋味、吃出情趣、吃出文化,大有講究。這里的吃,應(yīng)該叫“品”。品板鴨,板鴨當然是主角,而且相當考究,宜冷不宜熱,否則味道便差了九成。請選即時新鮮的“套餐鴨”:鴨身四分之一,以下按人均一份:鴨頭連頸一,翅一,爪一,鴨雜碎一(付)。將鴨頭取直切成兩半,其他各切成大小合適的塊、片,分裝四盤。品鴨輔料,鹵水有時可缺,但醋、蒜瓣斷不可缺。每人備一小碟蒜泥老陳醋,供浸蘸鴨塊,提味起鮮。絕不要用醬油和麻油,因為前者會使板鴨變咸,后者會掠走板鴨的口感和原生態(tài)香味,把無為板鴨變成了無味板鴨。
說到品嘗,無為板鴨是味美絕倫,其各個部位又有異樣的鮮美。鴨皮油滑爽嫩,鴨肉細軟親和,入口都異常清爽,立馬滿口藏香;膀爪雖細皮包骨,但皮骨之間,少許肉絲、筋絲,輕輕咬開,慢撕細嚼,別有情趣。尤其是那細小的骨筒之中,有薔薇色的髓液,極富營養(yǎng),嘬口輕吸,猶如膏丹之妙,其他鴨品決不具備;鴨雜碎是各有特點:鴨肝綿糯搶口,鴨肫響脆清潤,鴨腸彈軟耐嚼,鴨舌脆嫩小巧,孩童尤愛;還有,應(yīng)著重說說鴨頸鴨頭。這地方皮薄如紙,入口細密。頸骨周邊,活肉嵌圍,要仔細剮咬,撕下肉來,頓生快感。鴨頭是個寶,需用點功夫吃透吃盡。其內(nèi)大致兩部分,一是小零件,肉筋脆骨組合,進入口中那是“百味交集”,特有滋味;二是鴨腦,這是板鴨最精華、最有營養(yǎng)的部分,細面柔和,入口即化。不愛吃鴨頭的人,是品嘗無為板鴨的外行。
如今,有無為人的地方就有無為板鴨,小小的板鴨承載著無為人對家鄉(xiāng)的真摯情感,成為無為人引以為豪的文化地標,也成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分子。走在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會看到一家家無為板鴨攤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鑲嵌在古巷老街里,把香味灑遍了大江南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