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的深山老林里,有一個溪口鎮,溪口鎮有一個呂輝村,呂輝村有個村長叫張來榮。
說村長并不確切,因為行政村已經沒有村長這個職位了,只有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但當地老百姓還是習慣叫村長。張來榮在這個村當了四年主任、五年書記,也算是“老村長”了。我本來并不認識他,我的一個老友約我進山買茶葉來到呂輝村,張來榮接待了我們。我的老友知道我喜歡寫點東西,就說,這個人有故事,你如果有興趣可以寫寫他。
張來榮出身農家寒門,初中畢業即回家務農,小時候吃了不少苦。上世紀九十年代,他離開山溝進了城,到宣城闖蕩,學過木工,倒騰過建材,開了一家旅館,蓋了一棟樓租給別人辦醫院,成了一個小老板。
2011年村委會換屆,張來榮全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當時他在宣城的生意正做得紅紅火火,并不想回村,但經不住父老鄉親的勸說,便把自己在宣城的生意交給別人打理,回到山溝里走馬上任了。
呂輝村四面環山,山中間一塊小盆地,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據說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游覽到此,并留下了“塔泉盡頭水,高峰云霧茶”的詩句。村里主要經濟作物是茶葉,由于海拔較高,氣候濕潤,日照充足,茶葉品質很好。上世紀八十年代,安農大茶學專家王鎮恒教授在這里蹲點三年,指導茶農研制出塔泉云霧、溪口劍芽、黃花云尖、獅峰銀鉤四種茶葉,被譽為茶中上品。但是這個村只有一條小路與外邊的世界相通,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茶葉賣不上價錢,茶農收入上不去。張來榮上任以后,主抓公路建設。他利用自己多年經商積累的人脈資源,多方籌措資金,短短幾年,修建了85公里的高等級鄉村公路,一舉攻克了制約村民致富的瓶頸。城里人進了山溝,才知道山里邊還有這么一塊風水寶地,不但茶葉的銷路打開了,而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城里人進村旅游觀光,拉動了山村茶鄉旅游項目的發展。
呂輝行政村全部是山區,面積達52平方公里,全村4280口人,即使放在北方平原地區也算是大村了。村里有88戶貧困戶,張來榮至少每戶每年要去一趟,有的一年要去好幾趟。每個貧困戶困難在哪里,癥結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他都能一一道來,如數家珍。他在宣城開了一家茶行,本村困難戶的茶葉凡是銷不出去的,他全部兜底收購,并且不低于市場價格。
村干部和老百姓面對面,有些看起來雞毛蒜皮的小事,處理不好就成了天大的事。
張來榮沒有多少文化,卻能接受新事物,手機玩得很熟溜。他建了幾十個微信群,網友有五千多人。他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群里發消息,或宣傳黨的政策,或通報重大事項,或傳遞商品信息,或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經常利用微信和群眾交流感情,研究問題,群眾有事也在群里向他反映。
張來榮工作很賣力,卻從不以權謀私。他說,自己有生意,經濟有來源,生活不發愁,錢夠花。他當書記的那點兒工資,到年底一算,都被捐了出去。如果哪年村里事兒多,他還得拿錢往里貼。我在村里遇到一個退下來的村干部,已經八十多歲了,仍然身體康健,頭腦清晰。他說,村干部的形象,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別看官不大,在老百姓眼里,分量不輕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