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號稱“君子”,被稱為“歲寒三友”之一,因其品質(zhì)高尚,風韻優(yōu)雅,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情。或詠或頌,或?qū)懟虍嫞炎骷姵省,F(xiàn)拈其一二,與君共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君子本虛心,自甘低頭伏。”“竹竿有甘苦,我愛抱苦節(jié)。”“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而我尤喜董老的《竹》:“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昭蘇萬物春風里,更有筍尖出土忙。”上世紀八十年代,自書為屏,懸掛中堂,以明心志。
與竹結(jié)緣,與竹生情,皆因宅后小丘之上那一片茫茫竹林。先人初到此地,植竹為界。因為竹的根系發(fā)達,繁殖力強。沒出幾年,漫山遍野,盡顯翠竹婆娑之影。先人的初衷十分明顯,意盼多子多孫,人丁興旺。遙望竹林,綠波蕩漾,青蔥滴翠。鉆入竹林,曲徑通幽。夏日小憩于此,遮天蔽日,山風習習,好生愜意!最開心的莫過于雨后邀三五好友鉆入其中,去打一場“竹雨”之戰(zhàn)。趁友追趕之時,或搖或蹬身后之竹,那竹便灑下竹雨,劈頭蓋臉。那雨水不是甘露,而是夾雜著發(fā)黃的竹葉,落入頸脖,冰涼的,毛毛的。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先輩們就是靠著這竹,一步一個腳印,一代一代繁衍至今。竹與家息息相關(guān),竹影隨形。小至碗筷、砧板和筒子,大至扁擔、糞箕、籮筐、椅子、涼床和席子等等,一應竹制而成,甚至連喜慶的龍燈和獅子也是用竹篾編扎而成的。竹維系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挑生活,盛生活,享受生活,裝點生活,“竹”報平安,生活“竹”福滿滿。
每年清明時節(jié),一場春雨之后,山間竹筍便爭先恐后地探出小腦袋。這一探,正中主人下懷,收獲春筍的帷幕徐徐拉開。人們荷鋤擔籮,專挑土皮微裂或剛冒出土面的筍來挖,此筍味道鮮嫩,尤其是那薄薄的筍衣,鮮味至極。挖回的竹筍要馬上剝?nèi)スS殼,隔日生蛆。將剝光的筍切成薄片,放入鍋中焯水,爾后置于陽光下暴曬,待曬至筍片彎曲變形,干硬為佳,此亦山珍。存放干燥處,以免吸潮發(fā)霉。有朋自遠方來,抓一把,用溫水發(fā)開,瀝水后與五花肉合烹,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富含植物纖維。
冬筍又略勝春筍一籌,但挖冬筍卻是一門技術(shù)活,不是誰想挖就能挖到的。先前幾次,我都是空手而歸。后經(jīng)“高人”指點,我才悟出一點門道。沿雌竹最底下的一根枝丫開叉方向的根部動鋤,一路追蹤。若遇地表皴裂,決不放過蛛絲馬跡,尤其是松土坎,“寶藏”往往藏于此。剛挖的冬筍,如果食用不完,可埋于沙堆之中,久貯不腐,味道依舊鮮美,是三鮮火鍋的最佳配料。冬筍炒臘肉,當屬絕配。食之,唇齒留香,回味悠長,實為美味佳肴,食客垂青。
早些年,小鎮(zhèn)的山貨店里,與竹有緣的山貨琳瑯滿目,祖輩們就是靠此養(yǎng)家、發(fā)家的。現(xiàn)如今,我們更上一層樓,山貨店竟上了電商平臺。腰包鼓了,貧窮遠了,與竹結(jié)緣的人與日俱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