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以為,廚語里最能打動人心的,是“煨”。所謂“煨”,即用文火慢慢地煮。這個“煨”字飽含了多種意象:緩慢、醇厚、溫暖、安靜、傳統、耐心、愛……嚴冬里,墻角一個小爐,不溫不火,一只陳舊的砂鍋,將悠長的時光煮出了綿綿的香味,彌漫了整個寒夜,想想,都覺得心暖。
年少時,奶奶時常煨紅豆給我吃,說是補血。一碗紅豆用清水洗凈,然后泡一段時間,這樣煮起來才容易軟爛。紅豆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膨脹、張嘴、呼吸、酥軟,火賦予了紅豆另一種意義上的生命。火是文火,很冷靜地燒,不急不緩,似要全憑自己的耐心,將一顆顆倔強的紅豆由內而外地馴服。因此可以說,煨熟的紅豆里充滿了光與熱以及由漫長的時間催生出來的美,這是那些五花八門的快餐怎么比都比不過的。
有些精致并不是靠技藝雕琢而成的,而是全憑消耗時光得來的。山村的冬天,一碗煨熟的紅豆,勝過任何一道珍饈美饌。
入夜,香氣自鍋中溢出,鉆進臥室,潛入夢里,夢便也香甜無比。
也并非什么食材都適合拿來煨,煨主要是針對一些質地粗老的食材,如老母雞、牛肉等。我自小到大都愛吃牛肉,無奈牙口不行,那些紅燒牛肉、鹵牛肉等總不能盡興地吃。而母親的煨牛肉是我的摯愛。牛肉在母親的煨鍋里變得十分聽話,它接受了徹底變成酥爛的現實。這其實是不易的。要知道,一頭牛即便成了食材,它的血肉還是擁有堅韌的屬性,這極難更改,因為與生俱來。可見“煨”是非常厲害的,猶如“水滴石穿”。煨熟的牛肉,入口即化,牛肉的韌性成了唇齒間的俘虜,變得羸弱不堪。我終于能夠放心大膽地去吃,去體味牛肉的美妙。毫無腥味,煮得太久了,腥氣早已蕩然無存。
喝一口濃厚的肉湯,我能感覺到醇美的時光在舌尖上打轉。
這個“煨”字,總會讓我想起一個人依偎在一個火爐旁取暖。那個人是我,而親情便是那個火爐。
原來,是親情“煨熟”了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