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看枕邊書。簡·奧斯汀的《曼斯菲爾德莊園》。英國女人的俏皮深入人心。莊園,舞會,老橡樹,下午茶,她不厭其煩地描寫這樣的場景,精心雕刻著現實生活的兩寸象牙。一生里,她寫了六部書,每一本都解剖著婚姻和情感的本質。然而她自己,始終未把自己嫁出去。是懼怕自己理性的分析,還是絕望于太過完美的形象?不得而知。或許,答案就在她的作品里。
書的封面,是美麗的年輕女郎,長裙曳地,眼含輕愁,若有所思地倚窗凝望。窗邊的玫瑰花,燦爛得鮮紅欲滴,越發映襯出女郎眼睛里的惆悵。那也是奧斯汀的眼睛,藉由著主人公,抒發著自己對現實的批判,對世俗的嘲弄,對婚姻的暢想。
1775年簡·奧斯汀出生于英國漢普郡鄉村小鎮史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學問淵博。奧斯汀沒有上過正規學校,但在父母指導下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她短暫的一生共創作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6部長篇小說。這些作品歷經了兩百多年的歷史煙云,至今仍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熱捧。“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熟悉伊麗莎白和達西的讀者們,就是被這個著名的開頭吸引著孜孜不倦讀了下去。
她在文學寫作上的天賦無庸置疑。
有文章說,她形象邋遢,不善社交,亦不會穿衣打扮,話里話外透露著她成為“剩女”的必然。然而,一個能寫出《傲慢與偏見》那樣傳世之作的人,內心的強大,必不囿于外形的拘束。她自成特色的語言,抒發著內心里的廣闊,思想上的獨豎一幟,使她區別于一般的女子,目光更為深邃而遙遠。
她的寫作范圍其實很狹窄,不過繞著三五戶人家,中產階層的青年男女,由婚姻到家庭的曲折進程,演繹著一出出“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的悲喜人生。這一方面是她地處鄉村小鎮,接觸面小,她所熟悉的只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身為熱愛寫作的女性,她又具有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對于瑣碎細致的婚姻情感生活,她是獨立的,遙遠的,理智的。經由她的細膩刻畫,書中人物栩栩如生,情節沖突有張力,對話詼諧風趣,尋常男女的情感交織,延至數百年,依然能從書卷里走出,真實得讓人莞爾而深思。
那些散落于英國鄉鎮大大小小的莊園,熱鬧市聲中的背景,是冷峻而不可侵犯的——中產階級的婚姻,只能和財產名譽地位掛鉤。“愛情令人向往,是錦上添花;金錢是布帛菽粟,必不可少”,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中簡媽的話,擲地有聲。世俗里多少不甘沉寂的生命,像鈴蘭草恣意開放于原野,然后無聲地,衰敗于風中。奧斯汀把它們采擷回家,珍重地藏起,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他們的喜悅與憂傷。作為中產階級的一員,奧斯汀并不回避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她的矛盾也在于,一方面,她不甘于向世俗低頭,向往珍貴的愛情,另一方面,她又自覺躋身于傳統,下意識地為上層建筑傳經布道。
青春年華,她也曾與人兩情相悅,風光旖旎。甚至,答應過一個牧師的求婚,思考了一宿,卻在晨光熹微中,收回了自己前晚的承諾。此后,幾次與婚姻擦肩。她對婚姻的觀察愈深刻,對家庭的珍重愈強烈。而求之不得,索性沉浸于寫作中,在寫作中,游刃有余地張揚著自己的心性。
她并不以自己的獨身為忤,筆下的老處女,照樣被她描繪得可嘆可憐可笑。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是她最擅長的手法。可以說,依附于寫作的奧斯汀,是簡單的,也是強大的。“你那強有力的,男子氣的,生氣勃勃的素描,充滿了變化和光彩,我該拿它們怎么辦?我能把它們加進我那一塊兩寸寬的象牙上么?我在這塊象牙上,用一支細細的畫筆輕描慢繪,事倍功半。”她在給友人的書信中如是說,在自己的世界里透過窗戶看風雨,生活于她儼然是另一種境界了。
據說,《簡愛》的作者夏洛蒂與她不和,曾對她進行嚴厲的批評。真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啊。如果說夏洛蒂是風雨雷電中的一棵松樹,堅韌而不拔,而奧斯汀,就是黃昏里點起的一盞燈,簡單,溫暖。開軒話桑麻的隨意親切,逾越了歲月,仍然讓俗世里的男女,為之傾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