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讀書,一本正經地記筆記,摘錄名言警句,寫讀后感,總結中心思想……
這樣做當然是對的。除去早慧的天才,大多數人在閱歷、知識皆不豐富的少年時代,按照師長的推薦,讀一些大眾經典,反復咀嚼,是成長的不二選擇。
有段時間,我反復揣摩書中的金句,而且凡寫文章就喜歡帶出來,仿佛在這些金句的襯托之下,自己文章的格調都顯得高了一些。
不唯如此,因為見識不廣,非常容易被作者的思維影響,寫出來的文章都不像是自己的。這當然不好,但也不能否認這也是一條練習寫作的道路,至于走不走得通,要看機緣與努力。
后來隨著年齡漸長,筆記越來越粗陋,只算是勉強維持著兒時讀書的習慣。而且從效果來看,也只能說是聊勝于無——每每想找某條記錄時,不是筆記本不在手邊,就是在其中反復尋覓卻遍尋不著,也不知是記錯了還是眼睛不好使。
某一天在讀完一套經典后,想要尋章摘句一番,卻發現翻遍整套書,作者的思想無處不在,但卻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優秀的作者不都是如此嗎?他的情緒,感觸,思考,覺悟,都隱藏在文字和人物之中,卻從不明白說出來,但越是這樣,反而讀者的印象卻越是深刻。
于是,恍然大悟。金句再美,那也是別人的思考結果,如同嚼過的甘蔗,再甘甜的滋味也只是余唾。更何況,即便再經典的金句,也要結合上下文語境,你所認同的意思,未必是作者的真正意思——我們有多少經典被斷章取義?
紙上得來終覺淺。記在紙上的筆記終究只是浮光掠影,時間一長就消散在了記憶的風里。真正的筆記是經過自己的思考,將對作品、作者的理解,化為自己的感悟和認識,鐫刻在記憶深處。即便不記得作品的原文,但卻一定不會忘記讀到激動人心處,自己那獨特的感受。
更深刻的筆記,則是將經典的作品化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在閱讀的過程中心與意合、意與神通,甚至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宛如通過文字,與作者來上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吾生也有涯,除了依靠自己的閱歷豐富人生的深度之外,閱讀是擴張生命寬度和廣度的最好途徑之一。閱讀經典的感悟,則是烙刻在思想平原上的無字之碑,是真正記載讀書心得的無字筆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