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先武”,當我開始醞釀這篇文章的時候,腦子里突然蹦出了這四個字。當然,這樣講容易引起誤解,單從字面上看,好像是說,要當文人必須首先習武。我的本意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唐先武這個人,是個文人。這是我對他的基本判斷。過去是,現在還是。
先談談唐先武這個人。
在北京生活的眾多老鄉里面,我和唐先武走動得比較頻繁,理由很多,首先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故鄉,來自一個鄉鎮,是老鄉中的老鄉;其次是因為我們都有在北京漂泊的經歷,并且都有個人奮斗、憑借真才實學發展、靠勞動吃飯的思想基礎;再次,他后來成為一個記者,我后來成為一個作家,文學同新聞是近親,之間有很多共同話題。最后一點非常重要,小時候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沐浴同一片陽光,伸出雙手能夠捧到同一場春雨,有著接近的文化心理,當然就有比較類似的優點和缺點——重點是缺點:自命不凡,自以為是,甚至還有點自高自大。
我倆的這個缺點非常相似,讓我們看起來好像是一對表兄弟,有著親緣的文化基因。事實上,也是這個缺點,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那就是自信——我們還沒有到盲目自信的地步,我們一邊自信著,一邊自卑著;一邊春風得意著,一邊相互提醒著;一邊做著美夢,一邊干著實事,終于,越來越自信了。
我和先武認識,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他求學在京,我借調在京。他鄉故知,一拍即合。兩個流浪漢,經常聚在一起談天談地談洪集鎮,喝水喝酒喝西北風,日子過得清苦,但是鄉情濃郁,樂在其中。
我對他的評價是,反應敏捷,聰明能干;樂于助人,好為人師;于公于私,都是一個可以交的人。再后來,我們牢牢地抓住了北京的褂襟子,一起成了北京人。回頭一想,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故鄉,就是當年我們吃過的那些小飯館和散步走過的那些路。
再談談唐先武的寫作。
唐先武的新聞稿件我看過一些,感覺此人目光獨到,抓點抓得比較精準,文筆也很好,能夠在文體的制約下力所能及地表現才情,文風靈動。
可以看得出來,他是比較注意詩意和形象化的。在新聞稿件寫作中,經意或不經意間體現文學性,這是十分難得的。長期的、大量的、詩化的新聞寫作,為他的散文創作積累了充分的文學準備,這就是他為什么寫起來能夠得心應手的原因。
近年來,唐先武寫出了多篇關于故鄉的散文,由安徽文藝出版社結集出版成《故鄉,已是驛站》一書,細細讀來,讓我產生很多聯想。
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很多農村人背井離鄉,從農村遷徙到城市。他們懷著美好的向往,在嘗試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在艱辛打拼中,難以忘懷的依然是故鄉。故鄉,就像游子遠行之前,父母交給我們的盤纏,放在我們的精神背囊里,扛在我們的肩上,跟隨我們來到城市,一點一滴地為我們提供精神營養——無論順利或挫折,無論成功或失意,它都寸步不離地跟著我們,同我們一起額手稱慶或者一道借酒澆愁。
為什么說故鄉已是一個驛站呢?唐先武從三個方面詮釋了這種 認識。 首先,故鄉這個概念,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已然成為記憶而不是實體;其次,經過歲月的洗滌,記憶中的故鄉已經被詩化了,而不再是 原貌;第三,對于一個融入城市生活的人,無論是空間意義的故鄉還是時間意義的故鄉,我們都很難返回了。故鄉的意義,只存留于精神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
對此,我有同感。我們之所以懷念故鄉,恰好就是因為故鄉已經不再是故鄉,恰好就是因為記憶中的故鄉有了許多想象的成分,恰好就是因為我們再也回不到故鄉的懷抱了。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寫過兩句話:“我用我的前半生擺脫鄉村, 我用我的后半生返回鄉村。”這其實也是一種浪漫的理想,即便我真的回到鄉村,我也不可能復原我的故鄉和過去的生活。 我可以把故鄉負在肩上,裝在心里,讓那溫馨的童年和在時間里流淌至今的鄉韻,撫摸疲憊的心靈。
情感決定方向。唐先武的故鄉記憶,是魂牽夢繞的,是經過歲月沉淀之后依然儲存的意象,因而他筆下的故鄉往事能夠栩栩如生。
比如書中多處出現的童年趣事,比如隨處可見的家鄉風土人情,比如那些讓他念念不忘的親人、鄉親和景象。那個地方,那個時代,那些人們,那些事物……我們能夠從中讀出他的歡快,因為那是他純真的童年。
與他同感,我們并不是懷念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懷念的是在心里印下深深烙印的親情、友情和“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遙遠而又親近、朦朧而又清晰的鄉愁。
離開故鄉是生活需要,回到故鄉是生命需要。
唐先武的故鄉書寫,當然不只是對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的詠嘆和對往事的緬懷,字里行間,畫面之外,我們也能捕捉到另一種更加深刻的情緒,那就是對于環境保護、鄉村建設和時代變遷的思考,頗具家國情懷。這種思考使得這本抒情性散文集子,陡然增加了重量。這也是我喜歡本書的原因之一。
我們從故鄉的村口出發,從村頭那條土路走上公路,經由汽車、火車轉送到城市,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們有了城里人的標簽,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如今,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乘坐高鐵和飛機回到故鄉。村口已不是那個村口,土路也不是那條土路,就連河邊的柳樹,也不再是那棵柳樹。
但是,天空還是那片天空,白云還是那朵白云,故鄉的太陽還在,故鄉的溫暖還在。保留一片美好的記憶,就能凈化一顆向美的心靈。我們的生活不僅需要高樓、高薪、高鐵和高級職稱,更需要高興。
忙里偷閑,回到驛站,炒兩道家常小菜,煮一碗蛋花米酒,聊聊陳年往事,心里會涌出寧靜的清香?;蛟S,很多年后,我們的子孫會指著越來越大的城市說,“喏,那就是我的故鄉”。
只是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和我們有一樣的鄉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