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打來電話說,家中的老房子要拆,讓我抽空回家一趟。
我回到家時,父母正在為一臺老式的水車爭執(zhí)著。父親說:“這東西太大了,沒地方放,不如把它劈了當柴燒!”母親不樂意了,說:“什么都可以不要,唯獨這臺水車不行。”看著這有些年頭的水車,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的事……
我的家鄉(xiāng)一年種兩次水稻,分為夏秋兩季。夏季用水量最大。因為剛剛將上一茬的稻子收上來,緊接著就要播種新一茬的稻子,每家每戶的田里都需要大量的水。那時候沒有水泵,整個村子里只有一臺水車。每次用水車都需要排隊,大人們經(jīng)常因為哪家先用水車的問題爭吵,有時甚至打架。有的說,按照田畝的多少用水車,誰家的田畝最多,誰先用;有的說,按照人口的多少用水車,誰家的人最多,誰先用。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意見始終不能統(tǒng)一。
后來,經(jīng)過商議用抓鬮的方式?jīng)Q定:大人們將數(shù)字寫在紙上,揉成團,然后放在桌子上讓人拿。有的大人嫌自己的運氣不好,就讓自己的孩子代為抓鬮,沒想到正巧是前面幾號,可把大人高興壞了,對自己的孩子夸獎一番是免不了的,有時還會燒幾個好菜,算是慶祝。
每當用水車抽水時,全家人都動員了起來,有的負責抬水車抽水,有的負責引水灌溉,人們各司其職地在田上田下忙活著。田里灌溉上水后,水車就不用了。停放不用的水車,實行一年一家輪流看管制。每次輪到我家時,母親總是將水車擦洗得很干凈,像對待自家的東西一樣,晾干后,刷上桐油,等下回用水車時,水車和新的沒什么兩樣。
后來有了水泵,水車自然就被淘汰了,大人們再也不用為了哪家先用水車而爭吵。有人提議將水車劈了當柴燒,母親舍不得,于是,花了幾十元錢將水車買了下來。母親時常對我說:“沒有這水車,就沒有我們的吃穿,它對我們是有恩的。”
這次,父親和母親又在為水車的去留問題爭吵,我趕緊勸解說:“縣上正在辦一個民俗博物館,正在四處尋覓以前的老物件,供人參觀學(xué)習(xí)用。我建議將水車送去縣上的博物館,使之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母親欣然應(yīng)允著說:“這個主意好。”
看著幸免于難的水車,再看看父母,我在父母的身上看到了水車的影子。父母何嘗不像水車一樣,這么多年來默默地奉獻著自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