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愈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情,就愈有獨創性;愈把它當成別人的事情,就愈缺少獨創性。
《子在川上悅》(許輝著,安徽文藝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重點記敘的是一種河流文化。也想顯示我屬意的一種生活方式。
有所得就會有所失,有所取就得有所棄,做人和做事,莫不如此。
雖然有所側重,但其實所謂的生活方式和河流文化,都是相互交錯、融合的。
為寫這本書,我重新進行了原野行走。雖然對江淮、黃淮地區的許多地方我已十分熟悉,但我還是在近半年的時間里數進大別山,重溫徽州地,神游黃河灘,再行古淮口。
香澗湖上新建了一座跨湖大橋,窮鄉僻壤,深秋冷雨中嶄新宏偉的大橋上空無一人,只有村人在橋面上曬稻草。這時,從橋外村莊一處普通的農舍中,跑上來兩位故意不打雨傘的年輕女孩。她們雖然膚色略黑,但個子高挑,面容俊俏,年輕無忌,邊在雨中快意地跑向新橋的最高處,邊開心地向車里的我揮手。在城市中這樣自信明朗的女孩并不鮮見,但這是在交通閉塞的窮鄉僻壤呀!
還有一次,我把車停在路邊,下車走進一片青蔥欲滴的茼蒿地,彎下身去觀察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這時,附近一戶農家的一位中年男子,立刻快步走過來和我說話,當我說我只是想看看這到底是什么植物時,我感覺他微微有些失望,可能他以為我是一個來收購這種蔬菜的客商。
我們都有權利追求我們認為美好的生活,而不應該在乎別人怎樣看我們、說我們。
我們只有走動起來,才能得見我們想象不到的那些生動場面。
或者,我們的精神只有走動起來,才能閃現我們懶惰時無法顯現的精彩。
我們還要從內心深處平等、和善地對待所有的人、事、物,我們才會更有氣質,更有教養,更能影響他人,更能接近優質的生活。
這本書,《子在川上悅》,雖然通過一系列文字和畫面,展示一條河流從源頭經上中下游到入海口的地理和人文面貌與特征,但它暗含的,其實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即,我們可以在任意一條河流邊,獲得我們行走和感覺的滿足。
這就是我提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文為許輝最新散文集《子在川上悅》后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