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油炸馓子確實是美味,既可當點心、飯食,也可堂而皇之地登上席間,成為一道菜肴。
家鄉屬古壽州,縣境內多地都有油炸馓子,從我記事起一直到現在,油炸馓子興盛不衰,鐘情者不分老幼。
油炸馓子是款古老的食物。西漢史游《急就篇》卷二:“棗杏瓜棣馓飴餳。”顏師古注:“馓之言散,熬稻米飯使發散也。謂之張皇,亦目其張開而大也。”后一種油炸的面食,專指馓子,可見古人謂馓之用意,有喻事“開張”、賦人“大發”之義。
即使在夏天,馓子也能存放十天半月。幼時,馓子常作為饋贈的食物。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弟弟們出生,送禮的親友帶些紅糖、雞蛋、馓子等禮物祝賀。這時,要給親友和帶的小孩吃上一大碗泡馓子,還要打上幾個雞蛋,撒上紅糖。吃過豐盛的午飯,還要包上兩把馓子作為回禮。這是多年來的一個習俗。那時農家媳婦坐月子,公公婆婆隔三差五地會買來馓子,每天都要給媳婦吃幾碗加上紅糖熱水沖泡的馓子,又香又甜,既當點心,又能補足身體元氣。
少時在鄉間,街上有兩家油炸馓子的簡單作坊,街東西各一家。只要一口大油鍋,一個人和面、拉面,撐開面團,均勻地扯拉后,放在一個個木制的道具上,短時間內就扯拉了很多面團,然后再放在油鍋炸。炸馓子的都是一家人,或夫妻、公婆等,一般要兩三個人合力,講究配合和默契,才能把馓子炸好。旁邊,總會有新老顧客在等,等到炸好的馓子涼透了,就用方便袋包裝好,少讓它跑氣,這樣保存時間就能長一些。
新鮮的油炸馓子很脆,品著特別香。根據顧客的口味和感覺,有小拇指粗的,有牙簽細的,吃著各有特色。金黃色的馓子很是誘人,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選擇顏色稍淡一些的,那些顯得特別紅的馓子,有可能是用剩油反復使用炸出來的。馓子吃法很多,干吃、泡吃、煮吃都可以,我喜歡用千張包馓子、燒餅包馓子,特別有咬勁,也能管飽。家中包韭菜餃子時,也要把馓子揉碎,再打上兩個雞蛋,包好的餃子下鍋煮熟、蒸熟都很香,感覺特別滿足。
觀看油炸馓子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即使是等著買,也不是十分著急。早上或下午,炸馓子的攤點開油鍋,芳香能傳遞半條街。蘇東坡詩曰:“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就是描寫炸馓子的。
現在,油炸馓子更精致了,口味、營養等方面更合理。吃火鍋、宴席上都會有它,也可當作零食,大家覺得既可口又喜慶。
油炸馓子,芬芳著我們的味蕾,溫暖著我們的記憶,傳遞我們的快樂。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