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樓辦公多時,第一次遇到停電。因為配電網技改工程施工,月11日從早上七點停到晚上七點。昨天下班才從門口看到通知,為此,并沒有太多的提前準備。今天一早爬了十多層樓梯的我,明顯感到體力不支,加上抵達辦公室沒有空調電扇,33度的高溫已讓我汗流浹背,靠在椅子上,拿著幾頁紙張扇了許久后,才算安定下來。
網絡不通、電話不通、電腦開不了機,對于業已習慣電子化辦公的我們,無疑面臨一天的工作停滯。既然辛苦爬上來,總不能浪費這一整天的時光吧。
簡單收拾了下桌面,發現也就是桌上這臺電腦和我最“親昵”,每天一早打開,下班才關掉。桌子的一角堆了厚厚一摞雜志、報紙,高度約三四十公分,許多天未打掃,表面已蒙上薄薄一層灰。我挪過來翻看了下,都是2020年自己訂的報刊雜志,有為了提升專業水平訂的《教育研究》《教育測量與評價》,有為了業余愛好訂的《詩刊》《讀者》,還有為關注小孩成長訂的《學前教育》《兒童文學》《當代家庭教育報》等,數十種讀物,不管是月刊、季刊還是周報,側面雪白的紙的紋理,無不表明多數讀物是翻都未翻的。
偶有清閑的午后,閱讀最多的當屬《詩刊》了。清爽的白紙金字封面,內頁是分行的文字長短排列,帶人走進一處處詩意的佳境,是繁忙生活中心靈片刻的休憩處。面對那些學術刊物,我甚是愧疚。以往或疲于其密密麻麻的文字,或苦于其高深不解的理論,或倦于其精細繁雜的計算,偶有開卷之時,但一篇文章未讀完便已疲乏不堪。說到底,是自己懶惰,沒有沉下心排除雜念,是缺少鉆研的一股勁,是對困難的畏懼。而在平日的時光里,“忙”多是借口,時間擠一擠或合理安排一下總是有的。或許就是這份習慣,淹沒于繁瑣的工作和鉆研精神的缺乏。這些年來,自我評估業務水平雖有提升,但知識理論儲備甚是欠缺。
趁著停電的時光,我分類整理好桌面的這摞書,并用一個小時時間仔細讀完了一篇教育理論文章。發現并非我想象那么難、那么讀不下去,順著作者的構思脈絡,前因后果了然于心,且收獲滿滿。
一整天過去,只有一份略急的材料因為網絡不通只能改到明天提交,其它工作也都暫緩處理。沒有空調電扇的一天,因為坐下來安靜讀書、思考,竟也不覺得那么熱和煩躁。
我想感謝這次停電。停電,讓忙碌的工作暫停了腳步,讓我重新審視了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讓我明白了日復一日的忙碌中,忽視了太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也讓我重新規劃了以后的時間安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