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孫曉青的紀實文學作品《高原長歌》(十月文藝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猶如乘上一艘駛向精神高地的“諾亞方舟”。這部作品通過精巧的框架搭建,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的邊關軍人形象,生動地奉獻給讀者,情節曲折、故事感人。讀罷,即使像我這樣一個從未有過西部軍營生活戰斗經歷的人,也能很快踩上作者的節奏、融入作者的思維,坐上《高原長歌》這艘駛向人類精神高地的“諾亞方舟”,來一場刻骨銘心的高原之旅!
2018年3月,作者以一位老兵的身份,回到17年前與西部官兵共同生活戰斗過的地方,重走邊關路,重思邊關情,尋訪當年的足跡。在行走采訪中,他把今天的軍人情懷與昨天的史海云煙、和平時期邊關的戰爭氣息與歷史上邊塞的烽火有機地融為一體。這部作品,聚焦新時期軍隊基層生活,通過大量鮮為人知的生動細節和性格鮮明的各種人物,以及穿插其間的部隊歷史、兵要地志、高原風光、邊關風物、民族風情、神話傳說等描寫,揭示出閃爍在高原官兵堅毅性格中的俠骨柔腸和人性之光。南疆軍區所屬的部隊,是一支英勇善戰的紅軍部隊,紅色基因早已植根于一代又一代西部官兵的血液中。如今,他們守衛著包括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阿里高原在內的廣袤國土和數千公里國境線。這部作品將高原部隊的守防常態與特定時期的緊急狀態相融合,借助極端條件下的放大效應,抒寫了當代戍邊軍人的風貌和情懷,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是一部極為珍貴的親歷式紀實文學作品。
軍人應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圍繞“9·11”事件的發生和南疆軍區面臨的復雜環境,作者用自然、巧妙的安排,向讀者介紹了阿富汗北方一條伸向中國西陲的狹長通道,從通道的形成,說到了近代中國一段屈辱歷史。然而,“今天的中國已不再任人宰割……面對可能發生在鄰國的反恐戰爭,中國西部的防御性軍事行動迅速展開,首當其沖的便是南疆軍區。”全軍駐守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邊防連、前哨班,幾乎都在南疆軍區部隊。在這片連“氧氣都吃不飽”的高原雪域,官兵們共同創造了“喀喇昆侖精神”。
“象征戰爭的云煙融入雪山藍天,竟是一種別樣的觸目驚心”。從太平洋彼岸的“9·11”事件,到我國西部南疆,鎖定制造恐怖者,進入戰備狀態,再到一段近代屈辱歷史的來龍去脈,高原缺氧天氣惡劣的生存環境……作品從熱點時間概念,跳躍到南疆部隊官兵的生存環境,所處地段在今天世界戰略格局中的特殊重要位置,把一個十分清晰的觀點,推送到讀者面前:軍人應該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要善于從國際關系的大局上,關注和把握一切關乎國家安全的事態。尤其是邊防軍人,其存在的意義就像烽火臺,必須用警惕的目光觀察世界,隨時準備以自己的犧牲維護國家安全。為此,作者特意描寫了574人提前歸隊、1226人放棄休假、64人推遲婚期等生活細節,展示了南疆軍人的胸襟和崇高境界。
在作品中,作者用自己下連蹲點時,從欣賞高原夜空美景,到抱著石頭去上廁所的見聞,引出了一段歷史故事,敘述了連隊官兵在惡劣氣候條件下為國守邊關的生動場景,把一組組發生在高原官兵身上的小故事,寫得栩栩如生。如排長柴進倫,戰士王兆輝、宋光園、朱超等上廁所時被狂風從前門吹到后門,冒暴風雪為哨所送給養的“雪人”,用肩扛的方式花6天時間,把千余根水泥界樁抬上了邊界高地修建界碑的事跡……
遠看雪山多美,露宿雪山太難。對此,體會了邊關冷月的官兵感受更深。連長楊波讓戰士們在零下10攝氏度的山口露營時,只能讓戰士在暗夜中相互看著,看著對方漸漸變成雪人。也許換個環境,坐在溫暖的屋子里隔窗欣賞靜夜飄雪,是件很浪漫的事,然而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坐在遍地礫石的山谷中櫛風沐雪,楊波和他的戰友感受的是別樣風景別樣情。今天邊防官兵的生活、戰備執勤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假如您能有幸像作品中說到的那位軍事記者一樣,跟隨巡邏的戰士們,來一次雪地露營的體驗,官兵夜晚在風雪中宿營雖有了睡袋,當您望著身邊幾座高原之夜新增的小“雪堆”,您的心靈“一定會受到強烈的震撼——5000米以上的邊防戰士們,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守衛啊!”在作者眼中,高原官兵是“雪山雄鷹”,他們“愛在高原”因而“落地生根”,他們用真心真情打造了一座不朽的“心靈家園”。
西部高原是一首歌,一首邊陲軍人用生命和意志譜寫的動人的歌。其感人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在孫曉青筆下像一串串耀眼的珍珠,熠熠生輝。作者用親切自然的講述,讓廣大讀者有幸乘上了這首駛向精神高地的“諾亞方舟”,收獲了高原軍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