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連降大雨。每天早晨,班車經過淮河大橋時,同事們都不約而同地向車窗外張望,議論一番:“今天的河面好像比昨天寬了一些。”“是嗎?河心的小島貌似沒什么變化。”“這幾年淮河治理得不錯,應該不會像2007年那樣了。”“是啊……”聽著同事們的議論,我的思緒也飄回那個難忘的夏天。
2007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那年入夏后,雨水就比往年豐沛。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電廠“迎峰度夏”的關鍵時期,發電任務繁重,不能出一點差錯。廠里結合往年的防汛經驗,提前做好準備:安排防汛人手、疏通排水管道、舉行應急演練、準備沙袋草包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位于淮河大堤附近的河下泵房。河下泵房又叫河下取水泵房,負責為廠區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和為發電機組供水。如果河下泵房被淹,直接影響廠內各項生產工作和機組發電,影響對華東地區供電。
那年夏天,我和同事們都格外關注天氣預報;每天上下班途中,我們都會觀察淮河的水位。我還記得,淮河大堤下面有一戶農家院落,房前屋后有菜園、綠樹、磨臺、牛棚。晴朗的日子,這家人種地喂雞,非常勤勞,是一幅典型的農家樂畫面。由于連降暴雨,積水先是淹沒了菜園,接著漫過了磨臺,然后漲到窗臺下面,漸漸地淹沒了屋頂,最后連屋旁的大樹也只露出個樹梢。那家人也不知道去哪兒了。放眼望去,大橋下一片白茫茫的水,滔滔滾滾,跟遠處的天連成一片。
那年七月上旬,廠里從各個部門抽調人手,輪流到河下泵房值班,24小時嚴密堅守,隨時隨地做好抗洪搶險準備。駐廠武警戰士除了駐守油庫和運煤鐵路外,也全部上了淮河大堤。當時我在化驗中心,化驗中心幾乎都是女同事,領導給我們分配的任務是給河下泵房的同事和壩上的駐廠武警戰士送飯、綠豆湯和防暑降溫藥品。跟男同事相比,這個活兒是輕松的。我們每次到河下泵房后都讓值班的同事歇口氣、吃點東西補充體力,接過他們手中的鐵鍬、沙袋接著干,發揚了“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
有一次,我們去河下泵房送西瓜,正趕上檢修班的師傅們清理攔污柵。因為下暴雨,積水和污物繁多,清理頻率增加,清理難度加大。那兩位師傅大半個身子泡在積水里,用齒耙撈起纏在柵欄上的水草、枯枝、塑料袋等雜物,用手清理被柵欄擋住的淤泥和砂石。他們的臉變成了大花臉,臉上分不清雨水和汗水。我們化驗中心的班長當即以最快速度跑去洗衣房,拿了兩套干凈工服送到河下泵房讓他們換上。打那起,我們又多了一項任務——給河下泵房的同事和壩上的駐廠武警戰士送換洗衣物。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洪峰過境的那次。那天化驗中心是我、班長、張師傅和馬師傅上班,整整一天,我們都忙著取樣、送樣、化驗、巡檢。當時正值保發電關鍵時期,生產任務重,人手卻不足(被抽去抗洪搶險了),因而各個部門都特別忙碌。那天傍晚,我們正準備下班,值班電話響了。班長接完電話,跟我們說:“晚上有洪峰過境,需要增加人手,黨員留下來。”那天上班的四個人中只有我不是黨員。聽了班長的話,張師傅和馬師傅二話不說,立刻重新換上工作服、穿上長膠靴,拿上雨衣、鐵鍬和編織袋準備出發。她們的舉動感染了我,我也要求留下。我們冒雨步行至河下泵房才知道,大部分同事都上了大壩。班長對我說:“你留在這里吧。”我搖頭說不,跟著她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壩上走。當時天色昏暗、大雨如注,壩上燈火通明,人來人往,有的在填裝砂石,有的在清理雜物,有的在排查險情,有的在填埋積水坑,還有的在疏通排水溝。我看到政工部的同事扛著攝像機、舉著照相機拍攝,廣播站的同事站在風雨中播報,宣傳科的同事坐在磚頭上一手撐著傘、一手飛快地寫稿子,不遠處響起了駐廠武警戰士們響亮而整齊的口號聲……那個瞬間、那個畫面,伴著風聲、雨聲,定格在我的記憶里,無論何時回想起來,胸中都會激蕩起一種眾志成城、戰天斗地的壯闊情懷。
那年防汛,是我人生中寶貴而精彩的一頁,為我的心靈注入力量,讓我的精神得到洗禮。今夏又逢洪水肆虐,每每看到那一幅幅觸動人心的照片,我便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