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相識相處,是講究緣分的。我和石祥強教授在一起,就有這樣的感覺。
石教授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為安徽省油畫學會副主任,其作品曾多次入選國家級美術展,榮獲多項省級、國家級大獎,并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和個人收藏。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石教授來到我們學院藝術系,組建繪畫大師工作室。
石教授來到學院后,只身一人住在學院提供的公寓。他每天早早去工作室,下班走得很晚,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和工作中。
為了不讓石教授感到孤單,我一有空閑,就去教授工作室轉轉,一方面陪他說說話,另一方面也好當面討教油畫方面的知識。
石教授的作品,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扉,沖擊著我的靈魂。他的《安慶起義》,一眼看上去就仿佛讓人回到那戰火紛飛的歲月,讓人聽到那百年前的壯歌;《煤礦工人》,表現了挖煤工人的辛勞,也表達出了煤礦工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熱愛;《黃山秋韻》給人的感覺,不僅在表現金秋的靚麗,更是在對當下美好生活的贊美……他在用作品和我們對話,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心靈的寫照,都是他獨特的視角下的靈性表達。看著他的油畫,越看越有味,越看越舍不得離開。
我根據學工部門的工作特點,提倡同事們每天提前十分鐘在校園巡視,體現與學生同在,遇到問題及時解決,進行“走動式”管理。我幾乎每天在上班路上都會與石教授見面并相互問候。看得出來,教授對我這種工作方法是認可的,他鼓勵我說:“你工作真認真!每天都帶大家巡查,真負責任!”在教授的點贊鼓勵下,我更加不敢懈怠,天天堅持。我和教授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上班前五分鐘定要在校園的大道上見面,相互鼓勵,相互督促。
石教授對學校的工作也越來越有感覺,大家也都非常尊敬他,也非常喜歡和他在一起,學生也是如此。前年,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質量評估開始了,這對高校來說,可是一件大事。當專家來到他工作室時,他親自介紹,大聲說道:“學院繪畫工作室的建設,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二是為青年老師提供學習交流提升的平臺,三是對外提供交流技藝的平臺,校外的大師經常來院在此交流,獻技獻藝,師生觀摩,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一番言語,博得了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這一次,也進一步改變了學院多數人對石教授的印象,感覺石教授平時溫文爾雅,藏技于身,藏情于懷,從不流露,但在關鍵時候,石教授還是能夠站得出來,頂得上去。
時光日復一日地流過,我們和教授在一起工作轉眼近三年了。去年深秋季節,我突然感覺好多天沒見到他了,一打聽,原來去黃山寫生了。
終于等到他寫生歸來,早上八點,我們在校園又相見了。我說:“您這次寫生時間好長,我們非常想念您,也想看您的畫。”教授笑道:“你喜歡什么樣的畫?我回頭畫一幅,送給你。”
這次我沒有拒絕,欣然接受,并笑著回答道:“那好,這樣您今后出差外出,一時見不到您,我看看畫就如同見著了。”
教授言而有信,馬上就準備創作,問我希望他畫山水還是人物,我告訴他,去年暑假我到新疆旅游了一趟,對那里的風光難以忘懷,充滿眷念。教授道:“好,那就畫高山、草原、牛羊!”呵呵,這些元素,正合我意。
那時已經是冬天了,又是學期快結束之際,石教授工作很忙,事情很多,我告訴他不著急,等時間閑點再畫。
隨著全國疫情得到控制,各地高校陸續開學,石教授也回到了他熟悉的校園。那天,石教授將他創作完成的油畫贈送于我,只見畫面上:巍巍的高山,遼闊的草原,靜靜的湖泊,奔馳的駿馬,遠近相宜,動靜祥和,令人遐思,讓人神怡。我愛不釋手,無比激動。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風景畫,她凝聚著我和教授在工作中結下的友誼,體現著他對我輩的關愛與期望。同時,這張油畫又是石教授為人忠厚與仁愛情懷的結晶。我會倍加珍惜之。
我把油畫掛在辦公室的正上方,每當工作倦怠時,我便抬頭仰望油畫,仿佛感覺石教授時刻在提醒我,要心中有愛,真誠做人,踏實做事。
石教授贈我的油畫,我要永遠珍藏,且懸掛于心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