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已然是當下頗受歡迎的購物方式。衣服、食品、用具、圖書……還有什么東西不能在網上買呢?我也熱衷于此,只是一類物品決然不網購——新鮮菜肴,盡管此方式在非常時期發揮了非常作用。
久居城市,舉目可見綠樹成蔭,芳草遍地,但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類似焦慮癥的東西在體內間歇性發作,讓你茫茫然進而惶惶然。于是,有人出走田野與鄉村,試圖用遠方的詩意來消融。其實,你抽個空,就到附近的菜場逛一逛,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用一位作家朋友的話說:我一進菜場就神清氣爽,有一種病去如抽絲的感覺。
這話說得或許有點矯情,但至少回答了部分人(包括我)喜歡逛菜場的原因。
在城市里,還能有什么地方比菜場更接地氣?具象地看,它的林林總總都與大地與自然息息相關。碧綠的絲瓜,尾部殘留著黃色花蒂;潔白的鮮筍,上面還有晶瑩的露水;土雞蛋久違了,蛋殼一定要有雞糞;活蹦亂跳的小河蝦,價格貴得讓人咋舌。那一溜排的案幾上,擺開的都說是土豬肉,紅紅白白的很是壯觀。最新被告知的鑒別方法,是看肥膘的光澤度與厚實度如何。
菜場大可不必一味去追求環境整潔,整齊劃一。在網上看見一個大城市的菜場,巨無霸,與大超市無異。扶手電梯上下幾層,櫥明柜凈,明碼標價,一切自助。方便是方便了,你推著個購物車,昂昂地走著,時不時地把一個包裝完畢無懈可擊的東西丟進去,這還有多少逛菜場的樂趣?更何況讓多少售貨員沒了工作崗位?
菜場,就是個喧囂的地方,多少有些雜亂。空氣里,應混雜著蔬菜味魚腥味,還有褪下的雞毛鴨毛的臊膻味;地面永遠是濕漉漉,沾著隔夜的菜皮草根什么的。你南來北去,東張西望,挑挑揀揀,不徐不疾地打發著時光,要的是一份神閑氣定。
菜場里有兩個現象,恐怕已成絕響,是不是與人們腰包變得鼓囊、大度豁達有關呢?
一是討價還價。白菜也好,豆腐也好,豬肉也好,現在鮮見有人還價的,甚至問價的都不多。倘若在幾十年前,至少要拉鋸幾個回合。幾天前,我買一撮蔥,攤主是位30多歲的婦人,收了我一元錢。我調侃:這在過去,可買一斤半肉了。她眼光流露不解,旁邊賣咸鴨子的老者笑而不語。
二是錙銖必較。過去賣菜用桿秤,大小星點表示著斤兩錢。短斤缺兩一般不會,買賣雙方便在“錢”上較勁。甚至最后就是一兩分錢的事情,也要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
從一定程度上講,討價還價,錙銖必較,是一個菜場的魂魄所在。這種熙熙攘攘、吵吵嚷嚷,散發出的是人間煙火,過日子的味道。如今消失得差不多了,我真有些悵然。于是,就懷念過去故鄉的菜場,也會想起一些故事。
那時菜場里有若干豆腐攤。買豆腐既要票,還要排隊。一日,在一豆腐攤前排隊,隔三位,是一少女,面容清新可人,屬過目不忘。她買了豆腐轉身便走,我竟悄悄尾隨十余米,看她背影婀娜。三分鐘后,進了菜場邊一老宅,轉身沒了蹤影。庭院深深幾許,門大墻厚。我若有所失,整日怏怏不樂。一段時間,神差鬼使,總在豆腐攤邊守株待兔,“兔”卻始終匿跡。
八年后,雙雙逛菜場。一個在前面挑菜付錢,一個在后面拎著籃子跟著。
故鄉是皖南的一個小城,每年都回去不少次。固然是游山玩水探親訪友,菜場也是必逛的。這里的菜場不大,品種豐富且新鮮。滿眼活生生的時令菜。菜場周邊總有幾條小巷延伸開來。里面菜販子安營扎寨,當然要繳費的;巷子兩邊,則是四鄉農民的天地。他們筐子里的菜,都是天蒙蒙亮時從自家菜地里摘采來的。徽州人講究,賣的菜葉子上沾有露水而絕無根底的泥巴,碼得整整齊齊、清清爽爽的。一個攤位一個攤位緊挨著,每個只賣兩三樣,畢竟菜園子的面積有限。自己吃不了,早晨出來賣一兩個小時的菜,趕個“露水集”,既誤不了農時,也掙了一兩天的生活費。
我備了一個專門的竹籃子買菜,上好的青篾皮編的,每天都拎著奔赴菜場,充滿著儀式感。穿行在小巷子里,在一片青紅紫黃白的色彩中流連忘返。盡管籃子里有時只有一把青菜、幾根蘿卜,感覺到位便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