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人的鄉愁是從對一杯茶的記憶開始的,特別是在春天的徽州。
4月12日,在徽州西溪南村的釣雪園,一場名為“尋高山古茶、得毛峰真味”,意在“尋茶問道”的望山毛峰新茶發布會在此舉行。國際景觀設計大師俞孔堅與到場的各位嘉賓以一杯春茶解構中國人的山水鄉愁。
在這場茶事嘉賓中,我們看到了“最接地氣的農學博士”黃山市副市長張正竹,著名的本土鄉愁作家、光明日報駐安徽記者站站長、作家常河,國家高級評茶師、湖南廣播電視臺的齊悅女士,而炒茶人竟然是黃山毛峰創始人謝正安第五代傳人、非遺技藝傳承人謝一平。
望山做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望山生活”系列落戶西溪南的這些年,徽州人們真真實實感受到望山品牌帶給村莊和村民的實惠,也看到了望山團隊為鄉村振興做出的貢獻,這份山水鄉愁的情懷也感動了包括到場嘉賓在內的諸多人士。本著這樣的初心,望山成立之初就設置了“望山優農”板塊,最初是想給來望山旅居的人們提供食物,讓大家在這里能吃到不依賴調味品的好吃的飯菜,其中就包括神奇的東方樹葉——茶。但是,望山人發現,近年茶的商業價值被挖掘到極致,作為禮品的社交功能不斷被放大,導致茶本身的味道被忽視、淡化,因此,在望山生活方式的打造中,以喚醒茶之本味、回歸真我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這份初心得到了黃山毛峰第五代傳承人謝一平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源于這個初衷,俞孔堅與謝一平兩位大師一拍即合:一起做茶,用心做一杯飽含真味的好茶。
謝先生誠懇的將第一葉毛峰發源地、茶區最高海拔的茶山推薦給望山團隊,茶山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深山之中,與對面的黃山的天都峰遙首相望。這里密林環抱,“晴時早晚遍地霧,陰時成天遍地云”,是最適合毛峰茶成長的環境。當地熟稔的采茶人也需跋涉近3小時才能到達山頂。又因山高霧濃,茶芽生長緩慢,每年都要等到4月中旬才到采茶的時節,并且,采摘時為防止茶芽氧化而影響口感,采摘必須在當天完成,茶農必須在曙光未現時就要出發前往茶山, 就是這樣的一處古茶山一年最好的收成也不過能制成200多斤茶葉,產量絕對可稱之為稀少。
今天,為使這珍貴的新芽能做出毛峰的真味,謝一平親自上手,用傳統的手藝在釣雪堂的梨花香里親制一杯真味的“望山毛峰”。現場,北京故宮博物院特約篆刻師、著名書法家黃河先生撰寫了“望山毛峰”四字,作為今日望山茶事的點睛之墨。
今日茶事之地釣雪園,本是明朝著名戲曲家汪道昆與諸多文人雅士結社之所。吹散翠綠茶湯上飄浮著白色的水霧,細品一口,那拒絕了工業化的芬芳,正是望山生活尋覓的原鄉真味,也是中國人千年的記憶鄉愁。 □ 唐海萍/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