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的明治維新,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置產興業、文明開化等發展之道。確實,明治維新幫助日本發展了經濟,擺脫了殖民危機,甚至還讓這個落后的島國蝶變成為了亞洲霸主。
夏目漱石寫作《我是貓》,便是為了描寫這次空前改革時的社會狀態。
奇怪的是,我沒有在書中看到多少日本工業發展后,人民生活安康祥和的場景,反而看到了像是有意為之的、各個人物之間荒誕而又離奇的事件。實話說,初讀這本書時,我將它作為喜劇來看待。但隨著書中的貓略帶輕蔑和不解的敘述,我卻發現,正是這本“輕松的閑書”將明治維新詮釋得透徹。它以一只意外闖入人類生活的貓的視界,對這段歷史下的基層現狀進行了上帝視角的觀察。
我看到了教師苦沙彌的自我消沉,理學家寒月的奮斗與最終放棄,美學家迷亭輕松姿態下的苦笑……當這些人的低迷生活與實業家金田夫婦的蔑視和傲慢交織時,這分明是夏目漱石作為文中苦沙彌、寒月、迷亭所代表的人——文化人中的一員,對邊緣化的質問和不滿。
不難看出,當時的置產興業等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和先進制度的方法,普遍帶有盲目性。過分追求工業利益,崇拜金錢……都使得文化人這一難以對工業做出貢獻的群體被不斷地排擠。看似日本得到了發展,但是在發展的浪濤中,有一股逆流——一種商人對文人的輕視和文人在排擠中的消沉共同組成的逆流。書的末尾文人們的舉杯狂歡,掩飾不住他們內心的無奈和悲涼。他們說著:人固有一死,無論之前再怎么活蹦亂跳,最終的結局還是一樣的。裝出一副不食人間煙火、我自乘風歸去的大徹大悟的樣子,是自我安慰,還是自暴自棄呢?
貓最終帶著同情和愁緒離開了,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在絕望的水缸中,貓認同了這種觀點。于是,停止掙扎,沉入水底……
變革,無論是革命還是改革,都包含著一群人的歡呼和一群人的哭泣。這便是變革——權力的更替,命運的改變。
歡呼往往蓋過哭泣,世界就這么發展著,沿著光明的方向。歷史書籍如是說。但是我們需要一個人、一本書,為我們裝上聽得見哭泣的耳朵和看得見逆流的眼睛。夏目漱石,便是其中的一位;《我是貓》,便是其中的一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