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溫世界名著《老人與海》感概萬千。《老人與海》不僅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小說,而且是一部英雄主義的交響曲,讀畢,使人能感到渾身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這位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說:“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
《老人與海》描寫的主人翁桑提亞哥老人,84天沒捕到魚,而別的漁夫都把他看做失敗者。但這似乎預示著一場戰斗的開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發現釣絲動了一下,他知道:水面下100米深處,一條足有1500多磅的大馬林魚己經上鉤。但是,這條大魚拖著小船足足游了三天。老人明知對方力量比他強,還是決心戰斗到底。他對大馬林魚說:“我跟你奉陪到底!”
桑提亞哥老人在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后,考驗卻并沒有結束。魚因為又大又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引來了鯊魚一次又一次的襲擊。于是,他用盡一切個人手段來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擊打;短棍也丟了,他就用舵把來搏斗。盡管結果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無法摧殘他的意志。上天似乎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終他卻并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回港時,他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魚的脊骨。
為什么海明威不讓老人最后獲得勝利呢,這樣不是更能體現英雄的偉大嗎?老人的故事,不僅象征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象征著整個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在現實中,老人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他那頑強搏擊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貴和尊嚴。遍顧所有的人生,誰沒有經歷過失敗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失敗的原因可以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失敗總是一個讓你難以承受的打擊,再出海,你就會有勝利的希望。我想,這種險惡的人生環境和這種堅韌的人生態度,正是這部作品吸引人的原因。
我很喜歡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故事中的桑提亞哥老人曾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句話,讓我想起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貝多芬曾經說過:“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他的話說明了英雄的含義,生命的意義。而海明威小說中的這句話,也點明了文章的思想: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不是寓言,也不是童話,而是一部意味雋永的現實主義的杰作。
讀《老人與海》,使人能感到渾身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對失敗的屈服;一旦屈服,那么所有夢想都不會實現,這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我覺得人生就像老人出海捕魚一樣,需要勇敢地去面對,即使沒有成功,也不會因為沒有努力而給人生留下遺憾。我們也會是生活的強者,我們的生命也會因為我們付出了努力而精彩。
張愛玲在《老人與海·譯序》中說:“老漁人在他與海洋的搏擊中表現了驚人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類應有的一種風度,一種氣概。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希望大家都看看這本書,看了可以對我們這個時代增加一點信心。因為我們也產生了這樣偉大的作品,與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的代表作比較,都毫不遜色。”
《老人與海》的主題思想及主人翁精神,被譽為“永遠不可戰勝的人”,成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硬漢”形象的代表。《老人與海》自問世以來,已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多國發行。1954年,海明威以《老人與海》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