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的是不經過,一轉眼2019已然離去,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在一年內的表現,我給自己點個大大的贊。
2019年,是我退休的第五個年頭。五年時間,除了西藏,全國31個省市都跑到了,并且還寫下了十幾萬字的游記。就在這個月,我將18萬字的游記《一路風景》整理出來,投寄中國旅游出版社。結果如何并不重要,努力了,堅持了,走過了,問心無愧就好。因為這世界我們第一次來,也是最后一次。
記得多年前,一封辭職信紅遍網絡,辭職的理由僅有10個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說實話,那簡簡單單的10個字,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誘惑,當時的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想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想是一回事,走是另一回事,記得當時自己給自己承諾:退休后,我一定要游遍全國。今天,我做到了當初對自己的承諾。
一次次旅行,便是夢想的一次次實現。看著沿途的風景,聽著不同的歌,也遇到不同的人。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一定會坐公交、進菜場、逛夜市,跟賓館的保潔阿姨聊天,和出租車司機成了朋友。有人說,旅行,是另一種修行。我深以為然。一次次出行歸來,我會比以前更懂得生活的美好,更加認真仔細生活。用親朋好友的話說,我這幾年在待人接物上,在生活上,更接地氣更有人味了!
和大多數喜歡跟團旅游的人不同,我喜歡一個人獨游。余光中曾說:“獨游有雙重好處。第一是絕無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去做;另一種好處是能夠深入異鄉,游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圍的世界。”起初,在每次旅行前,我在多家網站看一些旅游攻略——玩哪些景點,有哪些美食,怎樣坐車等等。每次去了之后,當我按照攻略上的方式,尋找一個又一個景點時,常常會遭遇一些意外的情況,讓我一下子陷入抓瞎的境地。面對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我只能自己罵自己笨蛋。慢慢地,我學會了對旅途中的不確定性進行調整,久而久之,既提升了自己的應變能力,挖掘了自己的潛能,最終還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庸常人生少有的愉悅和滿足。
短短五年時間,我到過了那么多城市,看到了那么多景致,到最后,在我心目中留下的,不只是一個個城市和景點的名字,而是一種氛圍,一種印象,一種氣味,一種可以直接穿越時間浸潤心靈的感覺。我熱愛每一個陌生的地方。深刻地領悟到,大千世界和自己心靈世界的距離,只是一個瞬間感受的切換,正是這種神秘的關聯,讓我擁有了寬廣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也擁有了對于生命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一種健康快樂的情緒讓生命更加充盈和飽滿。
通過一次次的旅游,最大的感悟就是,無論是對于人文景觀還是自然景觀而言,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中國古代的文人,早就懂得文化對于自然景觀的巨大作用。比如,杭州西湖名氣極大,然而使西湖揚名天下的是蘇堤、白堤、靈隱寺、雷峰塔、岳飛墓、于謙墓;比如,在平坦得如用熨斗熨過一般的茫茫戈壁,陽關和玉門關早已被歲月的風沙吞沒了它們昔日的雄姿,然而王維和王渙之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和“春風不度玉門關”,吸引了多少人冒著風沙慕名而去;比如,“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李白讓缺乏一座名山所應具備的視覺沖擊力的敬亭山,有了靈魂。古人有幸,創造了文化遺產;今人有幸,是享受了文化遺產。
我知道徐霞客游歷30多年,寫出《徐霞客游記》,成為地理文化的名著,成為中國旅游史及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中國游歷17年,寫成的《馬可·波羅游記》,詳細記錄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對歐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和他們雖然無法相比,但我會在有生之年努力地向他們靠近。新的一年,我將不再是走馬觀花地旅行,而是更愿意在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一個街角多待上一些時間,或許這對寫作模式已經建立的我會有另一番刺激,才會知道世界的豐富,亦可以重新認識自己。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學習,一次跨越;旅行,于我是一種能力,是一種人生狀態。正如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自由自在去領略一個城市,一段故事,一片風景,留下一串足跡,一路心情,一生回憶。
境由心造,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