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豆渣,顧名思義就是豆渣發霉了。不識得其中滋味的人定然會想,這發了霉的東西如何吃得?卻有那漂泊異鄉的游子,時常回味這種家鄉的味道。在皖南山區的農家,霉豆渣就是一道冬天的家常菜,充滿著樸素而又純真的幸福,這種幸福并非經常熱烈,卻是經常溫暖而生動。
歇了秋,入了冬,山里人家都忙著準備各種吃食,一年的辛勞終于可以安頓下來享用收獲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質匱乏,白菜、蘿卜就是冬春兩季的當家菜。冬閑時節,山區農家打豆腐便是頂好的打牙祭了。姆媽大嬸們會從大甕里倒出黃豆,泡發、磨漿、點鹵、壓制,就成了一塊塊白嫩的豆腐。那剩下的豆渣呢,她們可不敢浪費。通常會將豆渣上鍋蒸熟后拌入酒曲,捏成拳頭大小的團團,然后搬上屋頂,攤放在鋪著稻草的黑瓦上。那些豆渣團團們,就像一群白乎乎的胖娃娃在黑瓦上蹲伏著,秋雨淋過,寒霜打過,冷風吹過,冬陽照過,一遍一遍地雨雪風霜,一遍一遍地吹打,直至那一身雪白換成了黑衣,自然就霉爛起來。霉透了,再曬干。一個夕陽西下的黃昏,母親爬上了屋頂,小心地拍打去霉豆渣們身上的灰塵,像收獲田野里的稻谷一樣收下它們。
霉豆渣上的黑色霉菌其實是一種發酵菌,富含游離氨基酸,故而味道鮮美,是營養豐富的風味豆制品。霉豆渣可以直接泡軟澆上菜籽油,拌入生姜、蒜末,調上黑醬和辣醬,入鍋蒸制十分鐘,咸香軟爛,用來佐餐,非常得味。冬天里,農家更喜歡煮上熱騰騰的鍋子。將霉豆渣團子切成厚度適中的小塊,下油鍋煎得兩面金黃,再取那經霜后的白菜同炒,調味后放在砂鍋上用炭火慢燉,燉得爛爛的,軟乎乎的。這個時候,白菜的清香微甜,霉豆渣的鮮香綿軟都已經融為一體了。
隨著山區旅游業的發展,霉豆渣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小餐館的菜單,成為了游客們品嘗土菜的新寵。我也常向友人推薦這道山區特色菜,只是舉箸之間,卻總也吃不出心底惦念的那種味道。
也許,我更喜歡的是,那長長的冬夜里,小屋里的燈光昏黃,泥爐里炭火正旺,爐上一鍋霉豆渣燉白菜正香。母親揀起鍋中的霉豆渣放進我的碗中,叮囑我稍涼了再吃。而窗外,再大的風雪剛一靠近窗戶,就融化在母親殷殷的目光中,被蒸發成氤氳的白氣,還有什么比這更溫暖而幸福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