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中國革命,是改寫人類歷史、震撼世界的劃時代事件。而有關這場革命和革命者的書寫,數十年來,不絕如縷,汗牛充棟。
不知從何年何月起,對于革命者的書寫,形成了一套刻板的模式。在眾多的文字里,革命者被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七情六欲被淘洗得干干凈凈。他們將整個生命奉獻給了人類的解放事業,其業績可敬可佩,但這樣高大偉岸的形象與常人無形間拉開了碩大的距離,讓人可望而不可即。身為70后代表性作家之一,陳家橋的新作《紅星閃閃》(花城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獨辟蹊徑,在革命者形象塑造上作了頗富新意的嘗試。
作為旨在展現20世紀中國歷史百年宏偉全景的“時代三部曲”的開篇之作,陳家橋在《紅星閃閃》中悉心刻畫的劉行遠,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出了革命者的另類面相。整部作品分為五大部分,細致描繪了從上世紀20至50年代這一老紅軍戰士極富傳奇性的經歷。遠在1929年,一個偶然的機緣讓他為起義軍縫制旗幟,從而參加了安徽六安地區的起義。隨后,他全家人除一名男孩外悉數被害,但他并沒有因此而當逃兵,而是堅守在革命陣營中。1941年,他隨女上級汪孝之去無為鋤殺漢奸;到了1949年初的淮海戰役中,他出現在攻打林業的炮火硝煙中,與李能紅的夫妻關系也是一波三折。1951年他又隨部隊南下,加入大西南剿匪之役,深入匪巢,策動山寨夫人起義投誠,并在她遇害后,收養了她的女兒。
讀完全書,掩卷沉思,人們會為劉行遠傳奇性的一生所打動。數十年間,他出生入死,經歷了中國革命的大半歷程;更令人動容的是,解甲歸田之后,他竟然不向組織上提任何要求,自愿返鄉做了個普通農民。他內在的生命力是如此堅韌頑強,到年輕一代人來記錄書寫他的事跡時,他已近百歲高齡。值得注意的是,劉行遠這一人物形象具有兩面性:作為革命者他一以貫之,從去埠塔寺送起義旗幟那一刻起,他對革命事業便矢志不渝,從未有任何變節和動搖。然而,他又不是一個用抽象概念可以涵蓋的人物。他不巴結,不謀取一己私利,不聲張,對人對事有自己獨特的考慮與想法。給人鮮明印象的是,他在無為參加鋤奸行動時,還特意去參加了六爺母親的壽宴。這既可視為一種行動策略,也是他內在人性的微妙流露。正是在這兒,作者觸及到革命與人性間隱秘復雜的糾葛與勾連。
從寫作手法看,《紅星閃閃》這部作品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陳家橋沒有依照自然時間順序來展現劉行遠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歷,而是采用了多視角、多聲部的敘述方法。全書有五個敘述人,五種不同的敘述聲音,他們分別是劉行遠本人、他的上級汪孝之、兒子劉宜強、妻子李能紅和養女劉宣洋。他們的敘述時有交叉重疊之處,但從不同的時空區位凸現出劉行遠生活的不同側面。即便在這些與劉行遠關系密切的人眼里,一個鐵骨錚錚的老紅軍無可爭辯,但他身上還是留存著某些難以捉摸、無法明晰表達的元素。他在作為一個革命者的同時,作為一個獨特的個人有哪些特質稟性,小說文本在諸多地方留下了不小的縫隙與幽暗之處,留待人們細細揣摩。
陳家橋從事文學創作20余年,許多作品都帶有鮮明的先鋒色彩。和傳統的寫實作家不同,他不是將具體翔實的社會背景與人物的性格命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細致入微地一一展現,而是聚焦人性中幽秘的區域,展現出人意外、甚至匪夷所思的遭遇,以及外部世界的悖謬詭譎與荒誕不經。顯而易見,《紅星閃閃》對于他而言無疑是一次轉型的考驗,他從對人性存在的哲理表現轉發具體歷史背景下的革命者的描繪,并藉此展現20世紀震天動地的革命浪潮。但人們可以發現,陳家橋是一個多面手,對劉行遠這樣一個革命者形象的展示與他的寫作天賦間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在普通人眼里,革命者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種特異現象,是對日常平庸生活的反叛,正是在這個關節點上,陳家橋尋找到了革命者書寫與他文學聚集點間的關聯。他充分調動想象力,展示出在充滿風險的環境中一個革命者豐滿而奇特的形象,為這一紅色人物系列增添了新的成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