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頗讀了幾本周氏兄弟的書,便想起紹興來。
我是應邀參加“紀念魯迅130周年誕辰”活動去紹興的,在那里待了幾天,每天都用大碗喝微溫的黃酒,吃當地的小黃魚。
我讀魯迅的書比較早,做學生時期很多都是被動地接受,課文中選了,老師上課要講,考試要考。讀大學選修了魯迅研究,那個時候開始有點喜歡魯迅,再加上講魯迅的教授高大挺拔,風度翩翩,自詡有名,便又多了幾分喜歡,然后慢慢讀得多了一些。后來,干脆把他的作品幾乎全面讀了一下,感覺逐漸認識了魯迅。對于周作人,只是憑著早期接觸到的一本千字文小書,感覺到他的美文風格,后聽說周作人做“漢奸”,晚年淪落到靠“賣魯迅”為生,便在心底里排斥著。心想,一旦淪落到那般地步,他的作品自然也就不用再讀了。
在讀周作人的時候,看到了錢玄同說魯迅的小說,他最喜歡的是《在酒樓上》。便又拿出《吶喊》來翻了一通,細細地把那篇短篇小說看了一遍,感覺的確是最能代表魯迅的小說味道。冷清,傷感,孤獨,還有傲然。但不知道里面的主人公呂緯甫到底是實有其人還是特有所指,這個肯定要去閱讀研究者的意見了。但那篇小說真的是非常讓人喜歡。雪天,孤寂,梅花,女孩子,還有失意中的老友??峙乱恍┻m合下酒的材料都在這里。魯迅的散文并不是很多,但是小說有非常明顯的散文風味。
他們二人同樣生于紹興古城,足以映射古城文化積蘊。更何況他們身為兄弟,而后成為視同陌路的人,這種盛況和離奇似乎史書上少有。
周氏二人都是非常詼諧的,但仔細感悟,他們的幽默詼諧還是有區別。魯迅的幽默帶著更多的尖刻,甚至刻薄,也就是他自己說的師爺氣息。周作人的詼諧,則更多帶點苦澀,有內在的憐憫溫暖,正如他自謂“苦味老人”。魯迅的《燈下漫筆》,是他散文中的經典。魯迅寫到,懷中的中交票在何時換成現銀,“開始是六折幾,趕緊換了一半;后來又漲到七折,我更非常高興,全去換了現銀。沉甸甸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边@么一件平常的小事,這么一寫,讓人感覺到味在其中。周作人則不然。他曾得過一本書,于是他說,“這本《詩說》也是我所想要的,無意中得來的覺得很可喜,雖然這有如乞兒拾得蚌殼可以當飯瓢,在收藏家看來是不值得一笑的?!庇蛇@似乎能感受到他們詼諧的差異。魯迅的語言是帶著筋的肉,知堂老人的像是帶著筋的骨頭。對于一般的人來說,魯迅的語言更有味道。
他們兄弟二人應都喜歡在夜晚讀書寫作。魯迅《野草》中的《寒夜》,那兩棵長生不老的棗樹,刺向永遠的夜空。他的文章中,夜晚的氣息濃郁。周作人曾寫過一本《夜讀抄》,按他說來,并不是在夜晚讀的,但是喜歡夜讀的味道,便以此命名,帶給人的感覺自然不同?;谒麑︳斞傅牧私猓疫@種了解并不局限于文化方面的,更側重于生活習性,生長環境風俗。
他們讀的書都很豐富,偶爾我從他們的書單中尋找一些書來讀,他們都提到了《越縵堂日記》,特別是周作人,尤其推崇。我便買來看了,買回來之后,才發現是他們家鄉紹興城的李慈銘寫的,還是直排繁體字,心中別提有多懊惱了。但既然是買來了,就對自己說,看看吧,幾十塊錢,總不能就那樣白白浪費了。慢慢看起來,竟然覺得還挺有味道的。讀了一段時間,里面的內容大致了解之后,才發現這本書真的不錯,內容非常豐富,而且見識很深刻準確,的確是大家風范。對當時人物的褒貶,對前朝人物的品評,更是讓人受益。對自己從前一直深信不疑的東西,突然來了一個轉彎回顧,很有意思。也算是讀周氏兄弟的另一種收獲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