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壽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于江淮平原的中部,氣候獨特,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壽縣歷來為軍墾民屯之地,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安豐塘及灌區農業系統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灌區水質清潔,稻田土壤肥沃,生態環境優良,為大米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常年水稻面積260萬畝,年產稻谷120萬噸。壽縣是國家水稻優勢產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壽縣大米”素有“楚稻中秋熟,珠璣碗面浮”的美譽。
撫今思昔,讓我們跨越時間長河,一起追尋“壽縣大米”的品質成長之路。
回眸歷史,“壽縣大米”千古飄香
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舉民興修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澤潤萬頃良田,成就了楚國霸業。
西漢時,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記載,“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瀨之流”。三國時期,曹操命名將鄧艾在安豐塘屯田,以保障軍糧,在當地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傳說。
唐朝,壽春作為州府治所,是大唐的主要產糧區。
北宋年間,江淮大旱,宋真宗引進占城稻,水稻產量大幅提高。王安石有詩贊曰:“魴魚鱍鱍歸城市,粳稻紛紛載酒船”,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百姓生活富足的情景。
元代,壽春設立水稻提領所和芍陂屯田萬戶府,負責維修芍陂水利,屯田濟軍。
秦漢唐宋以來,安豐塘灌區沿用稻麥輪作模式,庚續千年優良基因,凝結出“壽縣大米”粒粒珠璣。
繼往開來,質量成就公用品牌
進入新時代,新農人用技術創新和質量品牌庚續“壽縣大米”優良品質,造福一方百姓。
政策加持,激發動力。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著力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把“壽縣大米”打造成為稻米行業一張靚麗的名片。
科技賦能,甄選良種。一粒良種是美好希望的開始。壽縣稻米行業協會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共建“國家水稻綠色增產增效協同創新聯盟壽縣示范基地”,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攜手開展水稻優質香型抗逆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打造千畝種子繁育基地,從源頭上為壽縣大米甄選高端基因。
標準引領,保障品質。壽縣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打造以安豐塘灌溉區為核心的百萬畝水稻標準化示范基地,制定《壽縣大米 水稻栽培技術規程》《壽縣大米加工技術規程》,推行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規范標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機服務、統一加工銷售、統一產品品牌“六統一”產業化經營模式,保障“壽縣大米”品質一致性。
龍頭帶動,塑造品牌。壽縣現有規上大米加工企業65家,省級以上大米加工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公司堅持創新和質量兩手抓,建立從綠色基地種植→優質原糧倉儲→先進設備加工→品牌高端銷售的全流程標準化管控體系。擁有綠色種植、烘干、標準化低溫儲存、脫粒、色選等一體化、全流程可溯源大米加工產業鏈,始終堅持嚴把每一道工序,嚴控每一粒品質,讓好品質一脈相承。
展望未來,續寫“壽縣大米”華章
面向未來,壽縣將繼續實施質量品牌發展戰略,加強“壽縣大米”標準化生產體系、現代化的儲加體系、系統化的營銷體系、規范化的質量體系建設,在推動質量興糧、品牌興糧,促進鄉村振興的宏偉實踐中走出一條“新糧道”。
稻浪滾滾,“壽縣大米”從二千多年的歷史深處走來,在質量品牌引領下,正在踔厲奮發,銳意進取,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趙鴻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