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1134個“村居微法庭”挺立訴源治理一線
懷遠法院村居微法庭匯聚多方力量,共同研判如何化解一起矛盾糾紛
一城淮河水,千年珍珠城。安徽省蚌埠市因盛產珍珠而又名珠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蚌埠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面臨著新業態發展迅速、人員流動頻繁、群眾需求多元等多重社會治理方面的考驗。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針對基層治理新需求,堅持能動司法,在黨委牽頭協調下,主動對接基層組織,建成覆蓋轄區所有村居的1134個“村居微法庭”,深入鄉村社區源頭防范化解矛盾糾紛。
——兜起千家萬戶的急難愁
“事情既然這樣了,就按張法官說的,明年再讓老王給咱們免費耕種一季。都鄉里鄉親的,老王也不是故意的,大家都相互理解一下。”“大家也別再為這事一直煩心了,該干啥干啥。別影響大家出去掙錢。”近日,懷遠縣河溜鎮大成村治安主任兼微法庭庭務副主任朱玉仿勸村民們道。
懷遠縣法院村居微法庭聯系法官與鎮村干部一起深入田間地頭查看麥苗長勢
就這樣,困擾大成村117戶村民近半年的“煩心事”談妥了!
原來,大成村117戶村民曾先后委托河溜鎮楊湖村的王某用機器給麥種選種,但經選種的麥種播種后出現了不出苗、死苗等缺苗斷垅情況。村民們多次找王某討要說法,雙方就此發生糾紛。村民們又集體到鎮里要求解決問題,并稱解決不好就去上訪。
朱玉仿排查出這起群體性糾紛后,及時與微法庭聯系法官張乃鄧溝通。張乃鄧與鎮、村干部多次進村入戶耐心傾聽群眾訴求,一起到田間對麥苗出苗生長情況進行實地勘驗,并經向農技部門咨詢,搞清了損失的產生是因選種時麥種遭機器碾壓破壞了胚芽所致,并非人的主觀故意。
在大成村微法庭里,鎮、村干部和法官齊聚一堂,大家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多層面權衡利弊,擺事實講道理、說人情論鄉情,終于形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決定以王某無償為受損村民提供耕種作業方式代替賠償,117戶村民的“煩心事”得到了實質性化解。
“講實在的,協調化解糾紛遠比判決案件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多,但一想到能夠在源頭上實質性化解矛盾,妥善處理好群眾的急難愁盼,我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張乃鄧深諳訴源治理的關鍵在于從源頭上“治未病”,及時為民紓難解困。
蚌埠市兩級法院正是依托覆蓋全市村居的微法庭“矩陣”,深入鄉村社區,整合多方力量,向矛盾糾紛引導和疏導端用力。2022年啟動微法庭建設以來,共在群眾家門口化解糾紛2000余起,以法為梭穿越阡陌,有效兜起千家萬戶的急難愁盼。
——讓公平正義加速抵達群眾心田
“王法官,賠償俺的錢都到賬啦!多虧了您幫忙算清了賬。這么快,錢就給打到賬上啦。原先一想到要打官司,我就愁得睡不著覺。孩子他爸也愁得頭疼,真怕俺一告食品廠,他這個保安也干不成了。這樣一來都算清啦。我的手恢復恢復,要是還能勞動,還可以考慮回廠里上班。王法官,真要好好謝謝您……”
許大姐在電話里講著講著,聲音有些哽咽。聽得出來,許大姐的感激是由衷的,她沒想到不跟廠里“撕破臉”打官司,困擾自己的一堆“頭疼事”就都妥善解決了。
2022年底,許大姐在固鎮縣湖溝鎮某食品廠食堂上班時,左手不小心被壓面機壓傷。因為就賠償問題與食品廠協商未果,許大姐一直在為要不要起訴左右為難。
湖溝鎮蘭石村微法庭庭務副主任黃偉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立即與固鎮縣人民法院法官王靜溝通,微法庭及時介入了這起糾紛。
“大多數群眾,萬不得已是不愿意打官司的。就像許大姐,老公也在這家食品廠當保安,自己又不怎么懂法,到底能賠償多少錢,她確實搞不太清楚。”黃偉說,“正像許大姐講的,法官都講了,法律規定也都找給我們看了,我們相信法律,相信法官!”
“食品廠在明確的法律規定和詳細的釋明下,也弄清楚了自己的賠償范圍。這樣溝通起來,大家心里都有了底,糾紛很快化解掉。”王靜說。
“蚌埠全市法院干警深入村居蹲點式服務,強化專業法律知識供給,對基層矛盾糾紛及時化解起著關鍵性的催化劑作用。”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張衛彬教授評價道。
固鎮縣法院村居微法庭聯系法官走進群眾家里了解“急難愁盼”
微法庭村居干部定期排查轄區矛盾糾紛,及時與微法庭聯系法官溝通;聯系法官發揮專業優勢先行介入,積極參與并指導糾紛化解。2023年以來,蚌埠市兩級法院聯系干警共下沉村居3800余人次,參與化解糾紛1500余件,在前端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900余件,讓公平正義加速抵達群眾心田。
——鋪就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底色
用好一個典型案件,勝過千百次空口說教。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婚戀觀的多元化,涉彩禮糾紛多發。懷遠縣人民法院就將一起訴請返還彩禮案件“搬”到了被告所在村的微法庭公開審理。
小蔣和小劉經媒人介紹相識而發展為戀愛關系。戀愛期間,小蔣及家人以見面禮、壓歲錢、過節費等名義向小劉支付了多筆款項。后雙方因出現矛盾且難以調和而分手,小蔣將小劉及其父母訴至法院,要求返還彩禮。
庭審現場,法官就案件事實進行了詳盡的法庭調查,耐心向當事人釋明相關法律規定,綜合分析當地風俗、雙方共同相處時間、彩禮用途等因素。在法院組織下,雙方最終達成一致調解意見。庭審結束后,法官結合案件進行現場普法,接受村民咨詢,倡導村民樹立正確婚嫁觀念,進一步提升審判“附加值”,達到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
2023年以來,蚌埠市兩級法院先后深入各微法庭組織巡回審理案件159件,受到群眾歡迎,以案釋法、就案普法效果明顯。
禹會區人民法院結合發生在馬城鎮某村因彩禮民事糾紛上升為刑事案件的真實案例,策劃拍攝普法微電影《“升級”的彩禮》,該微電影通過線上被分享至1134個微法庭。
“蚌埠市兩級法院以村居委會為基本布點建設的‘村居微法庭’,集快捷解紛、司法協助、法治宣傳等功能于一體,正是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全國人大代表閆永志對“村居微法庭”大加贊賞。
“常法官,我們村村民有幾個法律問題想向您當面咨詢一下,您可以抽空來一下嗎?”馬城鎮孝儀村微法庭庭務副主任馬福雨給聯系法官常玲打來電話。常玲結束了上午的工作后,下午便趕到了村里。
禹會區法院村居微法庭聯系法官前往村民家里“拉家常式”溝通情況
各微法庭聯系法官每個月都會去聯系村居,隨時接聽村里的電話咨詢,村里有邀請必安排時間到場,耐心傾聽村民的問題,認真解答群眾的疑惑,潛移默化引導基層社會治理逐步步入法治軌道。
一個個家庭的“小和諧”“小幸福”,聯結成整個社會和國家的“大平安”“大穩定”。蚌埠市兩級法院微法庭凝聚起多元解紛強大合力,推動矛盾化解在基層、糾紛解決在訴前,積極為基層治理鋪設法治底色,筑牢基層社會長治久安法治根基。
“小支點”撬動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新時代“楓橋經驗”正在“淮上明珠”蚌埠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院長心語: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蚌埠模式——安徽省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高仁寶
基層社會治理關乎黨的執政根基,關乎人民安居樂業和國家繁榮穩定。蚌埠中院針對基層社會治理新需求,從厚植黨的執政根基認識高度,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尋人民法院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更優路徑,聯合蚌埠市委平安辦出臺文件,轄區兩級法院主動對接村居基層組織,以群眾管用、愛用、受用為導向,以村民委員會為基本布點,牽頭建設覆蓋所有村居的基層社會治理共享平臺“村居微法庭”1134個。
全市法院充分結合轄區鄉(鎮)、村(居)分布情況,探索“一根網線、一個終端、一支團隊”的配置標準。法官通過在線就可實現智能司法服務、法律咨詢和普法宣傳。
我們把黨的群眾路線與法治方式有機結合,通過微法庭實現兩級法院干警和村居的對接。與鎮街、村居干部一起組建微法庭工作團隊,通過審判力量下沉、審判法庭下移、訴訟服務下傾,推進法治引領并實質性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采取以案釋法、普法宣傳、專題培訓等方式,有效引領基層組織樹立法治思維,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努力為基層社會治理鋪設“法治底色”。
我們認真踐行“立足預防、立足調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層,切實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要求,著力提升基層村居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水平。通過“村居微法庭”這一平臺,把調解指導、糾紛化解、線上訴訟、司法確認銜接等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整合多方解紛力量,向矛盾糾紛引導和疏導端用力,源頭預防和前端化解群眾間的各類矛盾糾紛,讓老百姓的“揪心事”“煩心事”在家門口就能夠依法妥善解決。
蚌埠市兩級法院“村居微法庭”建設著力于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法治化轉型,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以法為梭穿越阡陌,有效兜起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積極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