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全國人大代表、滁州市全椒陳淺綜合養殖總場場長劉茜
作為一名扎根鄉村的人大代表,我熟知周圍生態環境發生的點滴變化。當前,鄉村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已呈現全面向好態勢,廣大村民已經形成人人參與、共同保護的自覺。我認為,這多是被動參與,主動保護的意識和熱情需要被進一步激發,才能形成自主運轉的正向循環。
自1989年起,我開始發展鄉村養殖業,用3年時間探索出一套“酒糟喂豬,豬糞喂魚,塘內養魚,埂上養豬”的綜合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并成立養殖合作社,帶領廣大鄉鄰一起干。當時還談不上有環保的理念,只是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在一畝地上盡可能地多養雞、多種樹,再加上“變廢為寶”,一年下來能多點收益。隨著環保理念的普及,我開始認識到這種模式本質上還是資源投入型,粗放式管理也難免帶來污染問題,產業有待升級。
乘著技術升級迭代和生態理念普及的東風,我帶著自己的農場進入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品牌的新階段,圍繞生態養殖,推出富硒土雞、富硒黑豬、富硒魚、富硒茶、富硒酵母、富硒菊花、富硒腐乳等一系列富硒產品,通過科學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產品價值。以養雞為例,我們現在按照每畝不超過35只的標準進行生態養殖,并分區輪流放養,讓雞自由刨食,吃草籽、螞蟻、昆蟲,投入飼料少了,也有利于土壤的修復和草的自然生長。肉質更優,每只雞的售價也高了,畝產的收益反而比原來更高。
自2016年起,我開始與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合作,將富硒種養技術無償傳授給其他農戶,帶動本地及外地農戶富硒種植4200畝,富硒養殖10萬羽(尾),幫助146名貧困戶和殘疾人就業脫貧,增加農民收入550萬元。我們的實踐證明,生態農業是能提高產業收益的,也是可復制、可推廣的。
作為連任四屆的安徽省人大代表、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我始終與檢察機關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我多次受邀參與檢察開放日、案件庭審觀摩、辦案監督等活動,在今年5月還受最高檢邀請,前往云南參與“完善公益訴訟制度,推動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主題視察活動。其間,檢察機關的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別是通過公益訴訟,調動行政機關、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洱海保護的實踐,令我深受啟發。
檢察公益訴訟的“支點撬動”作用讓我意識到,生態農業不僅能促進一地一域經濟發展,更可以與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國家戰略相呼應。在檢察機關的啟發下,我推廣生態農業的思路也發生了轉變。我要做的不僅僅是宣傳推廣生態養殖技術,更要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發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中來。
推廣普及生態農業,提升產業價值,首先需要政府部門繼續大力宣傳生態環保理念,推廣普及生態農業技術。其次,要在產業布局上多作謀劃,鼓勵企業投資生態農業,解決村民缺乏資金等起步難問題,推動生態農業迅速鋪開,帶來產業規模效益。最后,檢察院等司法機關也要落實普法責任制,繼續強化法治宣傳,提升村民的環保意識。
多管齊下,既有推動也有拉動,既有理念提升,也有實際收益,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變為現實案例時,村民們就會自覺自主地參與到生態產業、生態保護中。 王福兵/整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