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掃碧云迎綺燕,水還滄海養佳魚。4月15日上午,安徽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保護與發展大會隆重召開。中國合作經濟學會會長、農業農村部原總農藝師孫中華,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中心副主任徐明,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胡剛,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先德,縣委書記吳云忠出席大會并宣布大會啟動。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研究員、副主任詹慧龍,中國農村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夏樹,副市長江卓琪,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副校長李家樂,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國合處處長董茉莉,縣委副書記、縣長唐進,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鄉村振興局局長朱洪平,浙江大學教授陳欣,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戰略中心研究員、副主任楊子江,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省農業農村廳國際合作處副處長查斯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江家榮,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秘書長劉某承等領導和嘉賓出席大會。
徐明代表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中心對本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不僅促進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而且促進了農耕文明、生態理念的傳播。他希望休寧進一步提升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讓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造福一方,助力鄉村振興,促進鄉村發展繁榮,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希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研究和資料準備工作,讓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早日成功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讓休寧的山更綠、水更清、魚更鮮美、農民更加富裕。
胡剛在致辭時指出,休寧縣山泉流水養魚系統歷史悠久,成為世界獨有的山區漁業發展模式。希望休寧縣在黃山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六有”思路,健全產業規范,做強品牌,壯大主體,做優質量,三產融合,做大產業。繼續依托專家團隊的文化智囊優勢,加強與農業農村部及有關部門的緊密聯系,以更高標準挖掘山泉流水養魚系統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扎實推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推動休寧山泉流水養魚走出去,讓泉水魚文化登上更高舞臺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讓世界更好地領略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的無窮魅力。
江卓琪代表黃山市人民政府向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表示衷心地感謝,誠摯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一如既往傳經送寶,多提寶貴意見、多加支持指導,共商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發展大計,加速推進山泉流水養魚系統申遺工作,進一步擴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共同保護好這一原汁原味的文化遺產,走出一條全產業鏈融合、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泉水魚產業興旺之路,打造鄉村振興的“黃山樣板”。
唐進在致辭時首先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出席會議的各位領導和嘉賓表示最誠摯的歡迎。他指出,走近休寧泉水魚,就是邂逅人文、邂逅歷史;品嘗休寧泉水魚,就是品讀生態、品味自然;分享休寧泉水魚,就是分享幸福、分享未來。該縣將始終把泉水魚產業作為踐行“兩山論”的重點產業、樣板產業來打造,堅定不移做大規模、提升品質,不遺余力做強品牌、弘揚文化,持續創新產業鏈,創意產品鏈,全力推動泉水魚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會期間,中國合作經濟學會會長、農業農村部原總農藝師孫中華以《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賦能助力》為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以《深刻領悟賀信精神 推進農遺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為題,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李先德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為題,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副校長李家樂以《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為題,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分會秘書長劉某承以《農業文化遺產業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與對策》為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子江以《基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要素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體系及其保護利用:以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為例》為題,圍繞山泉流水養魚系統研究成果作了主題報告。(谷慶江 姚靖雯)
請輸入驗證碼